在一些演出中,演奏上图乐器的人坐着,将琴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这乐器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音量较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它就是马头琴。 那么,马头琴究竟是哪个民族的乐器?看图: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以此可知,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除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马头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除了叫马头琴以外,这种乐器还因为流传的地区不同别称也不一样。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 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叫法。
马头琴制作大师较为出名的有两位,一位是张纯华——中国乐器学会会员、中国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马头琴协会理事、中国北京乐器协会特邀会员,内蒙古政协第五届委员,被内蒙古民间文艺协会授予“研究制作马头琴大师”称号;另一位则是白苏古郎——制作的马头琴声音纯正浑厚,能够赋予它民族的灵魂,曾得到过齐峰、容中尔甲,赛音吉雅等歌唱家的高度赞赏,远销各地,常常是供不应求。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2009年4月,蒙古族马头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想而知,这马头琴乐器也是蛮受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