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介绍乐器爵士鼓的EQ特性:
底鼓
虽然军鼓毫无疑问地被认为在爵士鼓组中最具声音可塑性,但底鼓也同样能发挥令人惊讶作用。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底鼓的选择和混音工程师的个人能力。
40~60 Hz - 超低: 这个频段的音色主要来自鼓框的回响,听上去就像是人们形容“隆隆声”,但具体还是取决于拾音的麦克风。
60~100 Hz - “重击”: 给人扑面而来的冲击感和力度感,仿佛胸口挨了一记重拳。
100~200 Hz - 主体: 这就是底鼓声音的主干部分。
200~2,000 Hz - “杂音”/“凹陷”: 爵士鼓的杂音和底鼓浑浊问题一般在这里解决。
2,000~4,000 Hz - “锤击”: 踩槌击打音色的频段,能找到那种棒子击打的声音,是得到“篮球弹跳”般的底鼓音色的关键频段。
军鼓
200~400 Hz - 主体/低频:这个频段范围是军鼓音色最活跃的中央点。
400~800 Hz - Ring/杂音:军鼓杂音和麦克啸叫的解决区域,过度衰减会令军鼓失去活力和立体感。
2,000~4,000 Hz - 音头:鼓棒击打鼓皮的爆裂声就在这个频段。
8,000 Hz :这个点的泛音很难被强调或消除。
嗵鼓
100~300 Hz - 主体: 这个范围不绝对,取决于嗵鼓的类型和音调,总之就是“boom”的声响所发出的位置。如果“boom”声太过,就会轰,太弱的话,声音听上去像在敲纸箱子。
3,000~4,000 Hz - 音头: 鼓棒击打鼓皮的声音。
镲片
200~300 Hz - 叮当声:这是给予镲片特性的声音频段,特别是对于踩镲而言。正如我总说的,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口味去调节。
6,000 Hz 及以上 - 嘶嘶声: 提亮音色的部分,稍稍提升可以带来活力和空气感。但如果太过分,耳朵马上就受不了了。
贝司
虽然底鼓和贝司是相互配合的好伙伴,但在混音工作中,他们绝对是宿敌:两者频段特色分布很相似,所以容易互相抢风头。在动手调EQ前,还是先给各个频段分配好“主角”吧。
40~80 Hz - 低频: 最具贝司特色的低沉音色来源。
80~200 Hz - 根基:贝司音色的主干部分,如果音色浑浊,可以考虑在180~200 Hz处酌情衰减。
200~600 Hz - 泛音: 贝司旋律性最强的部分,如果贝司在混音中难以辨清,在这部分可做调试。
300~500 Hz - “木声”: 特别针对倍大提琴、Double bass、木贝司而言。
800~1,600k Hz - 轮廓: 清晰的贝司solo还有法兹效果最容易被辨认的频段。
2,000~5,000 Hz - 琴弦杂音: 字面意思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