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
别说你没听过?
中提琴不重要?
如果中提琴真的这么不重要,那乐团里为什么不把这个声部去掉?
早期,中提琴确实只是作为“碌碌无为的提琴”出现在乐队里,是因为作曲家们没有发现它的潜力。实际上它是不可或缺的弦乐声部。更具备一种上下伸展的张力。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梅雨尔在他的歌剧《乌达尔》中,自始至终不用小提琴,而是把弦乐的基本的和最高的声部交给中提琴演奏。
中提琴地位的第一次提升在于海顿为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写了八十多首弦乐四重奏(海顿本人就演奏中提琴),由于完美的音响平衡使得这种配置成为了默认的定制。
第二次提升是柏辽兹为帕格尼尼所作的中提琴与乐队交响协奏曲《哈罗德在意大利》。时至二十世纪,更是有很多作曲家为中提琴写过很多独奏作品,如巴托克、欣德米特、沃尔顿等。我们相信在如今的时代环境中,中提琴成为弦乐家族中的“领跑者”并非天方夜谭。“后来居上”的它,早晚会成为新世纪中最为耀眼的乐器明星。
中提琴和作曲家
《如歌的行板》-- 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第一弦乐四重奏》1871年3月16日首演时,据乌克兰民歌写成的第二乐章 “如歌的行板”大受欢迎,甚至令作曲家本人也哀叹,说人们都不想听其他音乐了。“如歌的行板”有多种不同乐器组合的改编版,大提琴与乐团版却出自柴科夫斯基本人手笔。作曲家特别为大提琴家布兰杜可夫制作这个版本;而布兰杜可夫的老师,正是首演《第一弦乐四重奏》的大提琴家费兹哈根。有一次,“如歌的行板”演出的时候托尔斯泰坐在作曲家身旁。托尔斯泰听得感动落泪,令柴科夫斯基十分自豪,也令他肯定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作曲家。《如歌的行板》确是优美而真挚的音,以下是中提琴演奏的版本。
《勃兰登堡》--巴赫
巴赫的勃兰登堡系列,每个曲子基本要换一个独奏,这个第六首,用的独奏就是中提琴,匈牙利小提琴家约瑟夫·西盖蒂指出,《勃兰登堡第六协奏曲》的中提琴部分,旋律灵活而柔顺,音调富于表现力,“巴赫在作品中对中提琴的高音区运用自如,他所写的中提琴曲如同多声部的人声配上适当的歌词一样和谐。”
中提琴大师
普里姆罗斯
普里姆罗斯,美国中提琴演奏家。1904年生于英国,父亲是一位小提琴手。4岁学习小提琴,12岁时首次音乐会演出,演奏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1919年进入市政厅音乐学校接受正规小提琴教育,192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学校金质奖章,但这个时候的他对小提琴的热情已经不高。毕业之后,在一些演出中受到克莱斯勒等人的赞赏。1926-1929年期间,普里姆罗斯把演奏中提琴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1930年他成为伦敦四重奏中提琴手。1937年,他进入托斯卡尼尼领导的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NBC),在乐团深受重视,有过多次独奏演出,1939年NBC还请他组建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里姆罗斯四重奏”。1953年他曾获得伊利莎白二世授予的大英帝国勋章,以表彰其音乐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