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在上海正越来越流行,然而,对本土原创来说,“具有良好口碑、长演不衰的原创音乐剧还难得一见,不论是题材创作、剧目制作、宣传营销等,都与国外引进剧目有一段不小的差距。”近日,第33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剧发展论坛举行,来自中、奥、美、韩、德等国,160余位活跃在海内外音乐剧领域的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参与了对“音乐剧原创力量”的分享和交流。
音乐剧前景广阔
曾经有人认为,在上海专门做音乐剧,剧场不会有前途。然而,情况似乎变得越来越好,介于高雅和通俗之间的这个艺术形式,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走进剧院。也有了音乐剧,开始做驻场演出,力图将上海打造成音乐剧之都。那音乐剧的市场前景,到底如何?
维也纳和百老汇,都是音乐剧的重镇。维也纳联合剧院的艺术总监克里斯透露,他们在欧洲的各个城市当中做了一个调查,对艺术文化的支持方面,维也纳是文化满意度最高的一个城市,满意度高达97%,“所以我们被认为是欧洲的艺术之都,同时我们一直认为通过艺术以及文化来吸引旅游者到维也纳来旅游,也是我们一向来的传统”。
他所供职的VBW,管理着三个剧场,其中两个是音乐剧剧场,他们也得到了维也纳城市政府的资助,“虽然这个资助率并不是非常高,但是VBW接受市政府每1欧元的资助,都可以为城市带来2.3欧元的增值,因为我们可以帮助吸引到很多的旅游者。”
百老汇亚洲公司主席马克·罗斯,对中国、美国、英国的市场,都非常精通。作为全球最知名的音乐剧聚集地,百老汇的音乐剧经济效益是最大的,尤其是在纽约,“百老汇能给纽约带来120亿美元的贡献,主要是游客的话费;另外音乐剧的制作,需要成本,大概是30亿美元每年;此外,场馆方面每年还能有3900万美元的收入。这些就是百老汇带来的经济效益。”
他认为,中国会有更大的机会。“纽约我们只有2200万访客,但是北京呢?1.44亿,上海是1亿多访客,大多数来百老汇的看戏的人都是这些游客。百老汇也是在茁壮成长,但百老汇跟上海和北京是不好比的,因为上海和北京的机会更大,大家需要更努力。”
本土音乐剧不要照搬西方
广阔的前景,是需要有优秀的内容填充的。由于成本等问题,一直走引进国外音乐剧的路,不是长远之计,而最理想的,就是能有本土常演的剧。
“本土原创音乐剧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尽管政策环境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和机构加入到音乐剧制作的队伍中,原创音乐剧数量和品质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具有良好口碑、长演不衰的原创音乐剧还难得一见,不论是题材创作、剧目制作、宣传营销等,都与国外引进剧目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上海文化广场总裁张哲说。
在这方面,韩国同行可能更有借鉴价值。韩国Interpark娱乐公司演艺部首席经理李宗圭说,韩国音乐剧市场不断地扩大,其中韩国本土音乐剧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虽然韩国引进的海外著名音乐剧也非常多,但“因为从海外引进的作品它是有限制的”,所以,在引进作品带动音乐剧热潮时,本土的作品凭借重新演绎和独特的自我风格,也在慢慢发展,“现在出现了不少成功的事例,所以我认为本土剧的比重会不断增长。”
然而,著名的音乐剧专家、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也理智地认为,中国的原创音乐剧,不能照搬西方。“我们跟西方有完全不同的产业基础,”他说,“我们一直在试图跟随欧洲,以及日本韩国,他们的本土化都走成功了,但我们却不一定能成功,因为他们发展的时候没有碰到我们今天的科技发展局面,比如虚拟科技,我们建的剧场这个业态就有可能被很快地跨越掉。”
他认为,中国做音乐剧,现在亟须的是各个环节的“专业”,以及良好消费观的培养。“未来怎么样我们不好说,如何解决如今的状况是一大课题,”他理智地说,“因此我们的中国音乐剧事实上既非红海,也非蓝海,而我们现在只是一个湖,我们整个产业的基础环境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