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叶小钢,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首批入选者。
2016年1月28日,《龙声华韵—叶小钢作品专场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上演。在中西部孩子的眼里,叶小钢是“送校歌”温暖的可敬人物;在他的学生眼里,他不仅是一名用启发性教学方式指导作曲的老师,还是一位对演出过的乐谱反复修改的作曲家。
然而,有一个问题不断地困扰着叶小钢:大量平庸作品的存在,真正高水平的作品却没有得到推广,这样一来,大众很难听到好的作品。
何为真正高水平的作品?
一个作曲家创作优秀的音乐作品,恐怕需要运用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结构的技术理论体系来武装自己,即使一首单旋律的歌曲,也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民族旋律的积累,来表达自己的音乐思想。
“创作水平不够高,是相对而言。真正高水平的音乐作品如果不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老百姓真正喜闻乐见的作品不多,另一方面是和国际水接轨的作品也比较少。一个是接地气不够,一个是高大上不够。”叶小钢对音乐作品的现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评定真正高水平的音乐作品,是需要把握一个时代的精神,需要传递出情感,总的来说,是要涵盖完美的技术、丰富的内涵、深远的影响力等方面的因素。“评定的标准就是世界的标准”,谈及音乐作品评定标准的问题上,叶小钢有着自己的执着。老百姓喜闻乐见很重要,换句话说:再优秀的音乐作品,有人懂得欣赏,才是作曲家最大的满足。
如何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
“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有的谱子已经演出过很多次,他也会做一些调整。”师从叶小钢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教师邹航说道。
一曲乐谱,尽管已经面向观众演出过无数次,叶小钢还是会做出调整。他说:“有人会选择改,有人不会改,但我认为,对音乐作品要求高并不是什么坏事。”可以说,这是一种完美主义的追求,但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一种对音乐尊重和热爱的态度。
一个成功的作曲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并不是因为经历有多丰富,经历很复杂的人不见得音乐水平很高。能否创作出一个真正高水平的作品,跟一个人对音乐文化的认知、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音乐环境、美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第一,要有高屋建瓴的创意;第二要有足够的手段,这个手段是通过学习、感受,经历等所有一切综合,才能决定你艺术创作水平的高低。”对于在音乐创作路上还在摸索的作曲人来讲,叶小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教学方式对创作有何影响?
《论语·述而》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创作路上,良师对个人的音乐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叶小钢不仅仅是一位作曲家,还是一位教师。在对待教学方式方面来说,他有自己的原则:因材施教,学生水平的高低会用不同的方式。“叶老师是以启发性为主的教学,他给学生改的谱子上全是圈、线、箭头,他会给你指引一种方向,而不会做具体的修改,这样作品还有无限的可能性存在,学生适应了他的这种方法,就不会觉得拘束。”这是叶小钢留给学生的印象。
1987年,叶小钢获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奖学金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作曲家。走出国门,接受不同的教育,感受不同的音乐氛围,对于叶小钢而言,接受不同的教育是有很大益处的。谈及在作曲的道路上的良师,叶小钢很是激动地回答:“一个是我的中国老师——杜鸣心,一个是美国老师S. Alder。他们的教学方针不同,但在作曲方面都给了我指导性的建议。”
如何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
近年来,全国各地剧院的演出中,存在不少平庸的作品。滥竽充数的现象存在,对中国音乐的发展造成了冲击。1986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创作音乐的作曲家许镜清近三十年来几乎没有收到过《西游记》的音乐使用费用。如何创作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前段时间,音乐版权问题风靡一时。连叶小钢也曾遇到过这种情况——电视台播放其作品却未告知他本人。“理论上都应该去捍卫,但实际上也要看有没有时间,因为要交涉、打官司。时间和精力成了一个问题。”叶小钢表达了无数音乐创作者的心声以及无奈。
然而,事情似乎有了好转。11月的第一天,国家版权局发布的《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转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正式落地。有了国家的支持,如果再有一个捍卫音乐创作的组织那就再好不过了。
“不管怎样的生存环境,个人都不应该轻易地放弃努力和追求,应该孜孜不断地追求,不断对自己鞭策。对艺术追求所应付出的努力不应该是停止的。”叶小钢如是说。
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出一份力
2015两会上,叶小钢提出了设立母语音乐计划,像学习母语一样学习民族音乐文化。“推广中国音乐,主要是鉴于这方面的。因为我们的孩子受西方教育还是比较多,对中国本土音乐文化了解并不够。我提出来‘母语计划’,主要是想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这种爱国情操和修养。”
从2010年开始,叶小钢就开始推广“送校歌计划”,为中西部的孩子们创作一批健康积极的优秀校歌。然而,面对“将‘送校歌’变成一种常态,融入义务教育中去?”的问题时,叶小钢说:“这个有点难。‘送校歌’计划是我个人的态度,我愿意为西部的孩子们做一件事情。这也有条件限制的,比如说,歌词的提供要是不满意、录音效果不好都没法做。”
“如果你空有爱国的热情,但得不到确切、具体的支持也很难执行下去。”对于2014年,曾提出一个“国家美育中心”进展,叶小钢表示进展缓慢。“国家美育中心”,不仅能出版美育教学方面的杂志和刊物,还可以组织编写全国美育教育的白皮书,吸引优秀人才专门研究美育教育,为中国的美育教育出谋划策。
为中国音乐教育谋一份力,这是叶小钢作为作曲家心中的“大格局”。叶小钢一直坚守着当初从美国回中国的初衷:“我内心深处,是想轰轰烈烈地做事。我的根在中国,希望为中国的音乐发展做点事情。”
文/杨安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