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小在汉江边的小渔村长大,中专时开始才学小提琴,曾在农村走街串巷演出4年,他历经过两次高考,他叫龚华华,是一位青年作曲家,2014年,他凭借作品《水德吟》一举斩获国家级艺术奖中国音乐金钟奖。
初识钢琴,如痴如醉
1978年,龚华华出生在荆门一个农村。儿时的他,对于未来还没有太多的规划。直到11岁那年,一场在当地举办的小型晚会,触发到他的人生轨迹,从此转向。
晚会上,他人生第一次看到了钢琴。演奏者手指飞动,宛转悠扬的钢琴曲,一下子迷住了这位少年。演出结束的当晚,他就缠住父亲,要学琴。
“凡是我喜欢并且有兴趣去做的事情,他们都会全力支持。”父母的开明,让龚华华的兴趣得到了培养。在父亲的协调下,他拜在这位钢琴老师的门下。钢琴的学习之路艰辛而漫长。为了兼顾学业与练琴,龚华华每天赶在早中晚上课之前,跑到琴房练习,保证6小时的练琴时间。
刚开始弹了两个月后,每天反复而枯燥的练习使龚华华产生了厌倦,原来练琴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轻松有趣,他打起了退堂鼓。“最开始练琴的一段时间,太苦了,很难熬,看见钢琴都想哭。”但父母坚定的眼神告诉他,路是自己选的,既然迈出第一步就要接着走下去。
他记得最难熬的一段日子在冬天。“当时双手全都长满了冻疮,一碰就疼,更别说伸出手来练琴了,但还是得坚持。”
为了龚华华的音乐之路,父母把家里的亲戚都借了个遍,花8000块钱为他买下人生第一台珠江钢琴。多年以后,已成为武汉音乐学院一名作曲老师的他,提起这段往事,对父母当年的付出,都是满满的感激。
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父母给了我最好的培养。”
以梦为马 金榜题名
14岁那年,龚华华考取湖北省艺术学校,放弃练了3年的钢琴,转向小提琴专业。其最大的原因在于,为了争取到商品粮户口,摆脱艰苦生活,让父母的付出得到回报。
1995年龚华华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荆门市歌舞剧团,成为了一名演职人员。
一次,剧团临时需要给一台展现荆门漳河风光的晚会,谱写一首曲子。找遍整个剧团,都没人会。上过专业课,有过拉小提琴经历的龚华华,被强行拉来完成该任务。
“最开始也不会,但为了完成工作,只好硬着头皮上,边做边学。”龚华华说,就这样,他与音乐作曲自此结缘。龚华华所谱写的第一首曲子,在演出的当晚获得巨大成功。
在剧团工作3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位钢琴启蒙老师了解他的近况。“既然你这么喜欢作曲,为什么不去考大学,学习作曲专业呢?”老师的鼓励,让龚华华增强了信心和勇气。
1998年,一边工作一边准备复习,但对于没有上过高中的他,要从零开始,学习5门文化课、7门专业课直接参加高考,难度可想而知。第一次,没有考上。
他说:“当时就一个目标,一定要考上。”
为了心中的梦想,龚华华选择再坚持一次。第二年,龚华华辞掉了工作,在荆门东宝高中附近租下一间房子,插班到应届班里,整整学了一年。为了挤出休息时间学习,他困了就扎着马步看书,或者找来一块洗衣板,跪着上面看书,每天晚上只睡3个小时。1999年,龚华华如愿考取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
寂寞相伴,与音符为友
艰辛的社会经历,让龚华华对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倍加珍惜。大一结束时,按照老师要求,都会上交一份独自完成的观摩作品,作为学期的考评标准。他介绍到,所在专业只有10个学生,每个人上交的作品,会由专业的乐队现场演奏。
他创作的《盼望》(为女高音和钢琴而作)赢得了现场老师一致好评,还被推荐入选《音乐创作》这一中文核心期刊。龚华华说,这正是源于多年的实践,才会对作曲的领悟更加深刻,他笑称自己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
2008年,龚华华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研究生毕业,此后留校任教至今。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包括“全国音乐作品评奖文华音乐作品创作奖”、“中国音乐金钟奖”、“TMSK刘天华中国民族室内乐作品比赛”、“湖北音乐金编钟奖”、“楚天文华奖”等。
他说:作曲家都要学会忍受孤独和寂寞,我们所创作的曲子都具有超前性和学术性,最初可能不被大家认可,但多年以后都会被传唱。
2013年,龚华华结合老子的上善若水思想,源于对水的一份情怀和热爱,用13个月时间创作出这首曲子。以点、线、面等织体营造出虚实相间的音响,以拟水之“形”,更赞水之“德”。
创作时龚华华整个夏天全天都呆在家里,身边只摆着五线谱纸、铅笔和钢琴。
和大多数音乐作曲家相比,龚华华的成长之路艰难又波折不断。但是,他从未想过放弃。
哪有什么天赋异禀,有的只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龚华华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漫漫长路上,请戒骄戒躁、请勿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