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新时代,钢琴教育携手新科技都开展众筹了,给孩子们又增添了新的学琴模式。越来越多新鲜事物的加入,不知未来的人们会不会跟着机器人学钢琴?越来越多的选择,搭配的也是越来越严重的选择忧虑症,毕竟孩子的时间精力金钱都要计算在内,选错了可没有从头再来一回的机会。
这次我们也来聊几种形式,看看哪种更适合你家宝贝吧。
常年下来家长对传统教学的利弊多少都有所耳闻,这种形式对老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态度有很高要求。一对一上课形式,每天需要固定练习,当孩子不愿意练时,过程通常就变成了家长和孩子间的博弈,大人们想想都会有点怕怕的。让孩子开心快乐学习,轻松的学会弹琴,成为很多琴妈们所向往的事情。需求就是动力,于是主打快乐教学的各种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较早进入中国的应该算是日系模式了。
曾在这类机构就职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对老师有严格的培训,按照日式思维,上课每个步骤全部按照规定来做。
按说有了完善的机制和严格培训的老师,应该会获得一致好评,但家长们的反馈似乎褒贬不一。有的说学了几年进程很慢,不知学了什么,有的则认为孩子学得很出色。
那里的老师告诉我,因为他们开始时注重的是听和唱,不学五线谱,一节课基本蹦蹦跳跳的过去,即便开始弹琴,也不会对手指有过多要求。所以会有家长说进程很慢是常有的事。
小组课形式孩子们喜欢,而且会有家长互动,但对老师来说确实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孩子的所有问题。
而说学得不错的家长也有道理,因为对于音乐欣赏的训练他们做的比较多,接触面广,如果能配合认真练习,同样能学得很优秀。
我也曾教过几位此类机构转来的学生,其中一个小男生,当时学琴两年。记得我看他弹琴的第一印象是,很活跃乐感很好,但手指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实在是让作为老师的我不忍直视。后来得知,他们上课采用电钢琴教学。学生课后回家的练习,不论是用钢琴,电钢琴,还是电子琴都是可以的。这一点是钢琴老师不能接受的,虽同为键盘乐器,但“电”键触感不论做的再好,和钢琴不的感觉还是不同,时间久了手指偏软,力量不足或是无法掌控音量细微变化。说简单点,想要把钢琴弹好听,手上是要有功夫的,而这些电乐器总是让功夫打折。
当时这位妈妈的想法是希望我来帮助完善孩子的钢琴技巧,这就是练手上功夫了。孩子很配合,虽然开始几节课时各类手指训练会不太适应,但逐渐自己见到了练习的效果,所以很快适应了新课程,之后的进步非常明显,甚至超出了同期几位同学的进度。这是一位将两边优势结合的不错的学生。但其他几位小朋友就有各有各的问题了。有的是因为习惯了原来的小组课程,几个孩子在一起觉得很有意思,对于突然转变的一对一模式不愿接受。有的上课没有问题,可让他们练技巧性的练习时就会抵触,手指状态始终是自己不管老师难管的情形。还有一位是两边课程同步进行,但每天两种方法学习同一件乐器,孩子也确实吃不消。
接下来各地逐渐有了美式风格
其特点是"合二为一",既有集体课也有独立课。集体课同样带着孩子们蹦蹦跳跳玩游戏,在游戏中学习乐理听力和欣赏课程。独立课和传统方式没有太大区别,由老师一对一或一对二授课。教材使用自己机构改编教程,也有的直接引进国外教材。独立课老师的水平通常决定了孩子最终学习的效果,因为在艺术类课程学习里,老师不论再怎么培训,也不可能做到整齐划一。每位教师的专业能力,艺术修养都会不同。所以通常大部分机构主要是做幼儿教学,达到一定级别后课程便结束。学生会寻找更高级别的钢琴老师继续学习。
我也接触过一位小朋友,家长和孩子对那里的集体课程非常喜欢,但独立课老师在他们遇到学习问题时并不能帮助解决,孩子也逐渐练得没有信心了。可是离开那里换传统授课,孩子喜欢的集体课就没有了,妈妈一时也很纠结,最终还是决定等课程全部结束再更换老师。
以上的形式不管怎么变化,还是离不开"老师""练习"这些关键词。那如今把互联网电子科技一切高大上的设备全部应用进去的钢琴课是个什么情况?
多人集体上课形式,将弹琴和电子游戏结合起来,每台智能钢琴配备一台屏幕,根据屏幕提示或是琴键亮灯提示来演奏,有点像玩儿节奏大师。通过游戏闯关进阶。零基础的人几分钟可以弹出一首曲目。整体课程还是以启蒙和基础课程为主。
有位孩子长年学琴的资深老家长前来请教我,按照指示灯提示弹出的曲子,算是学会的么?离开了这架琴还能弹得出么?每天的练习真的能像打游戏一样让人上瘾么?总是看着屏幕弹琴靠谱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些时间和实践来回答了,但"电"键盘的通病我想应该是依然存在的。
这几类形式基本都以幼儿学琴为主,不论是普及学习还是音乐素质培养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有人希望孩子更多的接触音乐,有人希望能系统学习全面掌握这门乐器,还有的希望能弹些小曲愉悦心情就行。不同的形式只是将有不同想法都人逐渐细化分流,让大家能找到更贴近自己想法的地方。
当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学习都逐渐回归到了传统模式,即便在带来这些新式教育的国度,传统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我想这是乐器学习的特性所决定的。
钢琴学习是一种传承学习,每个人不同的技艺和文化底蕴产生出不同的效果。这就是同一段音乐,不同的人演奏出来是不同风格的原因。人的灵性和智慧赋予了这件乐器最大的魅力。钢琴家们也都曾为了完善自己,遍访名师求学的经历。就像莫扎特曾拜海顿为师,莫扎特曾收贝多芬为徒一样。
除了好老师,练习同样不可缺少。不少人看过郎朗在iPad上弹琴的表演,觉得又好玩又羡慕,原来可以用iPad也能弹这么好啊。可大家知道他在钢琴上勤奋的练习了多少年?见过钢琴家弹iPad,可你见过弹iPad成为钢琴家的么?在练习的过程中,枯燥和困难总是伴随在快乐里的,不用过于放大,也不可能回避。期望孩子能有所成就,却又想少付出的,真的不太现实。
无论用何种方式来学,摆正学习的心态是最重要的。你想让孩子学到什么,为何而学。在求学的过程中作为家长孩子和老师各自该承担什么责任。我想除了钢琴学习,这些也是学习任何一门课程所需要想清楚的。心中的目标明确了,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也就没那么困难了。文/琴键上的微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