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
纳布科继续打仗让二女儿管理国内政事并看管犹太俘虏。大女儿偶然发现了自己不是纳布科亲生而是抱养的奴隶的文件,越发嫉恨妹妹。正巧巴比伦的祭司来报告二公主把犹太囚犯全放跑了,大公主与他们一合计,决定散布纳布科战死的谣言直接政变登上王位。
另一边犹太祭司扎卡里亚正在宣读法律条文,然后传唤了二女儿费蕾娜,费蕾娜皈依了犹太教,并祈求人们原谅情郎王子。这时大女儿那边开始发动政变,然而纳布科突然安然无恙地回来了。二女儿向其报告自己将与犹太人同呼吸共命运。恼怒的纳布科大声宣布:“我不再是国王!我是上帝!”话音刚落,一道闪电劈下,纳布科疯了,他的王冠被大女儿拾得。
【第三幕&第四幕】
篡位的大女儿当着纳布科的面毁了证明自己出身的文件,囚禁了纳布科。另一边犹太囚犯们思念着故乡,祭司扎卡里亚再一次告诉他们要坚定信仰。大女儿下令处死妹妹。绝望之际,纳布科向上帝忏悔,承诺会重建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归信于他。神应允了他,纳布科恢复神智,在亲兵的协助下,重夺王位,释放了所有犹太人。
真实历史中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和《圣经·旧约》中的记载出入很大,他在《圣经》中的形象其实更贴近新巴比伦王国的第五位君主那波尼德斯(Nabonidus),后者也可能是纳布科(Nabucco)名字的由来。剧中犹太人被释放以及神殿重建也并非尼布甲尼撒所为,而是后来征服了巴比伦的居鲁士大帝所为。综合来看,纳布科的形象是《圣经》中的尼布甲尼撒二世、那波尼德斯和居鲁士大帝三个形象的混合体。
威尔第谱写《纳布科》时正值意大利民族意识觉醒、意大利统一运动蓬勃兴起的时期,他将当时意大利民众对于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和平与自由的渴望,幻化到音乐中,借沦落为“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之口表达出来。
1901年作曲家去世,尽管威尔第本人的遗嘱是“丧事从简”,但米兰有28万人自发地哼着《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走上街头为大师送别。
问世178年常演不衰,《纳布科》传递给人们这样的观念:
高耸的围墙可以封闭人的肉体,但思想却是自由而独立的。
拆毁他人的精神神殿是残忍而暴力的行为,而其本身也会受到残忍的反噬。
即使神殿崩塌,但只要思想不死,神殿总有一天还会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