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迎讲解格里格《致春天》
艺术作品是一种呈现,因而作品的意义就要比作品本身来的多,那在演奏中那对乐曲沉层的理解就要化成细微的变化,依照你的理性,你的激情去诠释你掌握在心的作品。让它变成真正的音乐,去感动听众,去把作品的本质还原。——阿多尔诺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即兴能力问题
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浅谈钢琴演奏中的即兴,一种理性的即兴,创造性的即兴,尊重作品的即兴。音乐始终是第一位的,通过演奏体现个性达成共性。本文原载《大众文艺》
说到钢琴演奏的即兴,大多数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即兴伴奏或即兴弹奏,但我在这里做谈论的“即兴”并不是把乐谱修改,也不是主题的再度发展。而是真真切切、完完整整地按照作曲家的意图结合自身技巧来演奏作品、体现演奏个性的一种理性升华。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而非视觉或其他什么感觉的艺术。把乐音(有时也适当使用噪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之产生美感,这种艺术就叫音乐。首先我们要从根本的问题来考虑,在乐器的演奏中音乐始终是第一位的。
钢琴演奏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回答肯定是作品。
钢琴演奏作品中最重要的又是什么?回答一定是音乐。
那音乐是什么?有人给予了这样的回答:艺术的一种,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它演绎的音乐是丰富又灵活的,现在在传统的钢琴演奏技法的基础上结合音色技法从而创造出更丰富的音乐形象。现在能演奏钢琴的人很多,音乐学院的学生,社会上、学校里的钢琴爱好者,国内、国际上的钢琴演奏家,钢琴演奏大师等。小至满足自己的兴趣情操;大至一个学派、一个信仰、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发展在世界上的定位影响。钢琴音乐的普及程度大于了任何一件乐器。从演奏难度、作品数量上也是任何乐器无法相提并论的。
那么钢琴演奏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是一种耐心、一种激情、一种了解、一种感动。
有位大师先生曾经说过:“琴法”“琴艺”“琴韵”:
琴法即技术;
琴艺即表演;
琴韵即风格。
三者合一构成钢琴演奏的整体。那么钢琴演奏就是反映作曲家、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所演奏出来的就是结合社会现实生活的思想感情。那么人的思想感情会是始终一致、一成不变的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既然存在变化,我们就从演奏的个性和共性进行阐述。
演奏中的即兴与演奏个性是密不可分的,个性决定即兴,即兴体现个性。个性有两种不成熟的类型,一种是模仿型,缺乏光彩,缺少艺术生命。只是前人影子式的个性,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可以理解的,这是每个学习钢琴演奏的人必经的过程。但艺术是要具有创造性的,所以这种类型不是真正的个性。一种是过分强调演奏家的主体性,对作品作了武断的阐释,表现为任意性甚是歪曲作品。也就是说超出了尊重译度创作的界线,完全以自己为中心,如果这种也叫做个性的话,那是不会赢得观众的。
演奏个性。音乐演奏被称为二度创作,它不可被代替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在于只有通过它才使作品成为活生生的音乐存在,也才使同一作品呈现出神采各异的美。对于同一作品,听这一位演奏家的演奏代替不了听另一位演奏家的演奏,演奏家之间的这种不可被代替的东西是什么?这应该就是一种演奏个性――属于这个演奏家个人的,建立在专业技能以及文化底蕴之上的具有艺术独创性的不可被替代的演奏个性。
演奏共性。有时候我也在想,要只从这前三个方面来讲清钢琴演奏中的即兴,可能条件还不充分,第一次细细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在听波利尼先生演奏的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的时候,当时也听了很多版本的《黎明》,自己也在弹奏,但演奏家追求真、善、美的统一,重视表达感情的深度,坚持“内容决定形式”的观点,着意体验贝多芬这生活在动荡社会的人的丰富内心世界,揭示主人公那正直、善良而倔强的性格,力求在音乐中重建贝多芬那毕生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所蕴含的美。不难发现,这些特点也出现在其他一些演奏家的演奏中,这一些可以说是与波利尼先生和其他一些演奏家演奏之中的共性。
音乐、演奏、个性、共性这四点,音乐始终是第一位的,通过演奏体现个性达成共性。上台演奏过的人都知道,没有两次演奏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演奏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当时的心情、灯光、演奏音响反馈、观众的反应、不同钢琴的音色,触感等等都会影响到你的演奏效果,但是要能使每次的演奏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就需要你的即兴――更深层次的体现你的演奏个性。有一种观点说演奏中的即兴就是演奏中的情绪,在于你的控制能力、和你对音乐、对你所演奏乐曲的热爱程度,其实更突出你的演奏个性,你怎样去操控一首乐曲、怎么样对每个微观层次的“音过程”又都尽可能“打磨”的晶莹闪亮,能使声音醇厚、韵味悠长,寓婉约于豪放。这就是一种饱含着精致入微的即兴,一种复杂的意境。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观察了一个演奏家在不同场合、不同气氛的环境下演奏同一首作品。从动作、声音、效果上都不一样,这就有是一种即兴在里面,因为是根据当时的感受而发。所谈的只是我自己的印象,印象不等于演奏家演奏即兴的实际存在,但是如果从美学、理论的角度来判断,人们就要问:这个判断有无可信性?怎么知道这个判断不是以现象代替了本质?
对音乐作品德阐释是从乐谱开始的,那么乐谱作为“意义单元”就客观的存在于演奏当中。《哲学研究》中提到:要确定一个概念的真实内涵,应该到人们对这一概念的实际用法中去寻找答案。要去提出一些问题:这个音在作品中起什么作用?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演奏去衡量它、体会它。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去涉及到问题的本质。这才是用哲学的观点看待一切问题应有的开端。一个乐曲的演奏,是你怎样去发现一个又一个在练琴时不容易发现的新鲜动机与主题。
《现象学通论》中“意义”是由主体的意愿来“设定”的。阿多尔诺的一句话具有代表性:艺术作品是一种呈现,因而作品的意义就要比作品本身来的多,那在演奏中那对乐曲沉层的理解就要化成细微的变化,依照你的理性,你的激情去诠释你掌握在心的作品。让它变成真正的音乐,去感动听众,去把作品的本质还原。尽管本质就存在于现象之中,但是还需要一种演奏中微妙的、理智的情绪控制,用一种演奏个性的形式,把演奏发挥到最佳的效果。
尊重一度创作;
尊重广大听众的审美心理;
尊重演奏家自己的艺术创造性。
这三个尊重都涉及钢琴演奏者的态度,却应该被看作演奏中即兴的合理前提。我相信,坚持三个尊重,钢琴演奏者的心血终将铸成听众喜爱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