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周群话起因是阿里星球全力停止音乐服务,慢慢延伸至对音乐行业的各大痛点的吐槽与反思。有时候“屁股决定脑袋”,音乐行业里各个位置的不同导致每个人对于行业痛点感受不一样,所以音乐行业问题到底出在哪呢?为什么就出不了好内容?
往常的“群话”都是群聊,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位读者的意见,因为这位读者真的说了很多我们认为有价值的观点。当然,这些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欢迎大家继续参与讨论。
初心:阿里音乐确实对很多人来说是极好的崛起工具,可惜头没开好,被两个人玩坏了。一切充满了巨大的诱惑和变数,大家才会时不时在心里惦记着。
谁要想利用阿里的神力,首先帮马总解决不合理的版权包袱问题、再帮杨总解决运营体系所需的商业模式问题。这两关很多人过不了,所以才每次都惦记,每次都若有所失。
现在都说解决不了变现、音乐产业没有靠谱商业模式,可在我看来这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现在从资本上、牌照上、平台上都被圈地了,即使有好的方案和模式,也必定得不到正常的培育发展,因为大家一看到一点希望就抄袭模仿饿狼扑食了,资本指哪打哪。可为了自己的车贷房贷光宗耀祖,有几个真正给自己的音乐体系安排过合理的分配格局?
别人数年的经验和积累,现在通过资本收购和国家机器一收割就被剥削了利润空间和发展话语权,必定重蹈06年的覆辙。同样的机制在其他文娱产业板块也逐渐暴露出来了,参见夏达撕逼姚非拉。现在但凡是个音乐公司股东或者平台,都是姚非拉。好话说尽,为的都是收集和剥削内容端的升值空间和荣耀,最不该的就是连作品制作过程老板都插手,这是99%音乐公司都会犯的错误。
自己不去反思这个问题,还在加速和下游签约,人心失矣!从这个原理分析下去,虾米音乐、豆瓣音乐和网易云音乐受看好的原因之一恰恰是没有损坏太多的人心,才为后来的收获打下铺垫。生存问题么,这三个音乐平台都还有人保着,后面的商业模式和资本放大潜力才是它们目前最得意的筹码,一般人学不了,放不下小名利。
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不是没有好歌,不缺优质版权,而是缺乏甲方具备诚信和合理分配的体系。没有这个前提,再多的投入都只是自导自演。
音乐圈喊了几十年保护正版,现在正版政策终于来了,又如何?还是赚不了钱。可见这些音乐圈里敢游行的人物也不见得有多少真正的把握。游行呐喊只是维护他们的江湖地位,用委屈换关注罢了。也有些用呐喊换官位的,登峰造极之辈也就大紧一人。
比版权更重要的,是定价和鉴权问题。比如什么歌可以入库一试,每首歌在不同时期不同产品平台、不同渠道应如何合理定价。认真思考和实际拿诚意解决这些问题的,当今圈中有几人?依我的观察,不超过三个。其他都是有此意向,行动无效。
可问题又来了:
有人说,就算我认命了,我现在的公司不是真命天子也不是救世主,但行业里总归有人有办法吧?
对,光靠资本的确解决不了问题,公车上书也不行,因为我们没有解决行业成员的利益分配关系,方案没提交上去呢,下面就打成一片了(见过去的版权大战)。
都在说大环境不好,问题是那些小环境里面也不畅顺。改造别人总是理由多,说到涉及自身改造的,就觉得难于上青天,这才是音乐行业的最大顽疾。有很多公司只是赚流量利润,比如那些娱乐经纪公司,按一个有钱人打造一个歌手的包装套餐费用平均业务额来说动辄就两百万,北京有多少人付过这种钱?有多少人收过这种钱?最后成的比率比中乐透还低,但还是经年乐此不疲的有人去做,这些操作已经脱离了音乐和大众用户消费的范畴,只能面对小众客户。
所以,音乐产业每年开N次不同的行业会议,底下乌央央一片,搞机械流量操作不重成功率的占了90%,这种场子,凭什么吸引真正有料的音乐人?
音乐公司对艺人创作要不就是死活不关心,要不就是插手太多,整个产业都如此,现在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所以才会在分配上扯半天,而对真正的金山视而不见。事实上,纵然应该给音乐人低保,也得思考凭什么依据来给这个数额,尺度一旦涉及少数人的主观认识,不管是老板还是歌手的主观,都不行。
但是现在无论版权价格还是歌手签约待遇,谁不是骗下家的信息不平衡?都说自己的报价是“按行价”,事实上光这歌在整体市场上靠前多少百分比都不清楚呢,这么想着,难怪有人喜欢批量购买,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单品定价。
换了其他实物产业,不懂得计算产品定价对于一个企业或者品牌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参见恒大冰泉和万达大歌手KTV的没落)人家是首富都买不过去这道坎,凭什么没操作过实体的音乐人能豁免?可是,现在我没看到多少老板和领导在解决这个问题,为的是掩盖他们不懂音乐定价的短板,以及大部分人的水平就是用人脉搞资本运作和搞电视秀、地面秀。
如此,音乐消费者当然不买帐。怪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