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钢琴老师笑称:“自从我弹好巴赫以后,我都可以右手写字左手吃饭了。唯一不太适应的就是练琴时觉得两只手都不是自己的!”
哈哈,虽然是玩笑话,但也是有道理的,练习巴赫无疑是我们练手练脑的最佳途径,可以说要能把大部分巴赫弹好,其他的基本不在话下!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弹巴赫。而且不仅如此:
首先,巴赫是巴洛克时期非常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展示了一个时代的风格。学生通过学习这个时代的作品,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品味。再与之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等等不同的音乐风格比较,可以更加明确“音乐的节制”这种内涵,这也是塑造个人演奏风格的极好机会。所谓有的人演奏情绪比较内敛,和这个会比较有关系吧!
巴赫的小步舞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古组曲里的主要内容都是巴洛克时期的舞曲,虽然很多舞曲如今再也没有人跳了,但是却是那个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个人认为舞曲是音乐学习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与歌曲相对,不强调旋律,而更多讲究韵律。这即使对主调音乐的学习都是有极大的帮助的。而且,十二平均律中的很多曲子其实也都是采用的舞曲风格,如果学生主动的意识到这点,对演奏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同时也避免了弹了半天不知道音乐在说什么的问题。
钢琴演奏技术的提高有赖于我们培养学生手指的灵活性与独立性。而弹奏复调作品,则对这一点的要求更为必要。
国内学习钢琴作品中的复调作品绝大部分来自于巴赫。从演奏法上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学生要学会两只手同时做复杂的音乐处理,是学会双手动作协调的绝佳机会。如果弹琴只是把分开练好的左手和右手拼在一起就算完成,那这两只手一定不是来自同一个人的。
由于复调声部之间音符前后的错开和每个声部内部固有的韵律,学生更要协调双手的共同运作,知道在左手的哪个动作的时候,右手如何做另外一个动作。这个过程就好像小孩子在搭积木的时候协调双手的动做一样。
从作品分析上,对复调音乐的分析是学生理解音乐构成的大好机会。复调音乐的每一个声部都有相对固定的动机和旋律。能知道这些东西如何拼凑在一起,对于学生以后对其它作品的自学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而且复调音乐一方面是复杂的,另一方面也是趣味的,同一素材不停的在不同的音级和不同的调性上翻来覆去的使用,无论对于演奏者还是欣赏者都是极大的乐趣,这样的音乐才是百听不厌,因为每一遍都可以发现新鲜的内容和有趣的组合。
学生对巴赫的学习还有一些其它的好处。例如,在有巴赫反复的记号的作品里,反复的时候不应该完全按照原谱演奏,要做一些变化。在调性、和声、音乐素材基本固定的条件下,学生可以逐渐学会如何自主的用双手在键盘上弹出不是谱面上的音符,这是即兴演奏的起始之路啊。(其实亨德尔的作品也可以,但是貌似用的人不多)
又如,巴赫对自己的作品基本没有什么标注,也是一大特色,这使得音乐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探索(当然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不过老师未必永远是对的)来演奏一首有自己的见解的作品。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学生会惧怕巴赫的原因。因为需要的脑力工作量很大,而大部分学生练琴仅愿意动手,而不愿意动脑,怪不得弹复调音乐双手总是不协调,其实就是不够用功。
巴赫的作品对一个键盘演奏的人来说是影响终生的。希望不管在任何地方,老师教授巴赫的时候都能多多负责,把每一首具有如此之大的信息量的作品细致的教给学生。学习巴赫,受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