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因为知名音乐节的影响已经覆盖全球范围,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光环效应”让很多“非音乐节爱好者”也前来参与,使得音乐节完全可以被称为文化大事件了。
毫无疑问,无数时尚达人的参与和优质的表演阵容,让音乐节在社交媒体上有了现象级影响力,名人们穿了啥,发型是啥,和谁玩了,都能引起围观群众的讨论和参与热情。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社交媒体就像桥梁一样连接了音乐爱好者与音乐节,通过Twitter、Snapchat、Facebook和Instagram让现场参与者可以更好地与朋友分享,因此智能手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音乐爱好者的必备品。
通过科技,让活动组织者可以在音乐节前、中、后都能为音乐人建立其与死忠粉的联络通道。比如音乐人们可以拍摄在后台的“便携”视频,把这少见的画面分享给粉丝们以满足期待。同样,赞助商们也可以通过“便携”视频用更加个性化、独特的方式推到目标受众面前。
目前很多大的时尚、美容品牌,比如Hunter、Barbour、H&M、Sephora都已经通过音乐和音乐节,与他们难以触及到的、喜欢看音乐节名人穿着的“千禧一代”产生了联系。因为音乐是那些音乐爱好者的个性延伸,也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方式。
品牌们可以通过Geo targeting(一种通过了解受众定位、国家、种族、组织等数据传播内容的方式)给女性音乐爱好者推送发型喷雾,给男性音乐爱好者推送运动饮料。这些在音乐节内“弹出”的商店、品牌内容和趣味活动,不仅吸引了音乐节参与者的目光,通过社交媒体他们也同样吸引着在家关注音乐节的人们,像这种音乐节上的时尚品牌竞争已经每年愈发激烈了。
而移动应用不仅支持了音乐节参与者的社交爱好,同时给赞助商提供了一些便捷渠道。以音乐APP为例,它可以通过应用收集到用户的位置、性别、年龄等数据,那么赞助商就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将信息直接送达至目标受众。
这里列出一些值得参考的赞助商例子:
1Tomorrowworld音乐节:科技创造了充满互动性、值得纪念的音乐节体验
传统的音乐节门票已经“跟不上时代”,Tomorrowworld音乐节使用了可穿戴的腕带,其中不仅包含门票,还有参与者的信息,不仅可以防止观众门票丢失,还促进了非现金的环境。在音乐节场地内,如果你想购买食物、饮料和商品,只需要使用这些非常酷的可穿戴腕带完成支付即可,不仅创造了无缝体验,同时也让享受音乐成为了重点。
在现在这个科技发展飞速的时代,这些予人方便的科技吸引来惊叹时,也被多种方式快速复制着。因为音乐爱好者们十分享受社交,因此这些腕带还包含用户的电子邮件以链接到Facebook账户,方便在音乐节内添加新朋友,分享乐趣。
2Hunter通过把千禧一代变成品牌大使吸引目光
英国的传统时尚品牌Hunter目前把目光放在全球性的拓展上,它计划通过音乐的营销策略将音乐节爱好者纳入粉丝行列。其正在全球一些时尚之都比如东京、纽约、香港建立旗舰店,并且加快与音乐节建立联系的速度。
雨靴其实是音乐节参与者的必备品之一,所以Hunter利用自己的Hunter Wellington雨靴和消费者建立了联系。在2016年的音乐节上,Hunter给在泥泞场地举办的活动免费提供狂欢工具——雨靴,不仅解决了用户怕弄脏鞋的问题,同时吸引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而Hunter这种让一些年轻人穿上自己的雨靴出没在音乐节场地内的行为,带动了更多年轻人对这个传统时尚品牌的关注。它已经从传统时尚圈进入了新的消费者视野内,成为了被千禧一代认可的鞋业。
3Glastonbury的赞助商EE为用户提供4G网络和充电棒
对于音乐节爱好者来说,分享是非常重要的,而分享需要网络和手机电量,因此Glastonbury的赞助商EE从这里切入,在今年的音乐节上为用户提供超快网络和手机充电棒。
EE在音乐节周围安装了连接4G需要的基础设施,确保露营者和音乐节观众能够随时享受超高速宽带上网,上传图片视频、更新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不会有卡顿。同时在营地安装了手机充电点,保证音乐节参与者能够保持随时有移动设备在整个周末使用。
并且EE还在场地内搭建了各种明显具有自己标志的玩具或帐篷,或是休息区满满的蓝黄色搭配,或是名人拍照背景墙上的logo,在带给音乐节观众便利的同时,也让每个观众记住了自己。
总结
音乐节提供了一个难以置信的大好机会,让品牌能够直接接触到目标消费者,尤其是千禧一代,并且通过科技手段在品牌、组织者、音乐爱好者之间搭建了连接的桥梁。同时可以通过移动应用收集用户数据,包括音乐节前、中、后的状态,为品牌形成一个良好的推销策略。
其实,收集用户数据,把音乐营销做好,对用户和品牌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当你把消费者服务好,你的品牌形象也将深入人心。
本文编译自音乐科技公司Tuned Global联合创始人Con Raso撰写并提供的英文文章,Tuned Global是一家澳洲初创公司,通过定制的音乐服务为品牌们连接目标消费者。
编译丨于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