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认的拿火成功因素中,其不落俗套的设计是最多被提及的因素。这篇来自梁嘉的文章,全面而细致地向我们展示了拿火设计理念的独到之处,还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进一步地影响消费者,供大家学习分享。
关于拿火产品设计的动机,首先可以肯定的一个就是“市场需要新的设计”。中国吉他品牌的兴盛是90年代末开始的“代工时代”所带来的红利产物,而衰落的关键词,则是“产品差异化渐失”。行业中的普遍认知是“以品质赢得市场”,退回十年前,这或许行得通,而现在呢?残酷的事实是,即使品质再好,消费者也很难从上百个品质不差的吉他品牌中挑出某个特定品牌。
可以这样说,拿火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崛起,达到现在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打破了普遍存在的不合理常规,即乐器行业千篇一律的产品设计。显而易见的是,拿火在产品上的改进,并未局限于乐器行当常见的“提升工艺水准与音色“。他们追求设计的简洁优雅,选择通过产品设计的高要求来塑造差异化。
对于不少吉他品牌来说,琴头的 logo 即是品牌的一切。简单试想,若向消费者展示遮盖住 logo 的吉他,各品牌的吉他能否被轻易辨别?
拿火能做到这点。好的设计总是会给人带来明确清晰的印象,在感官层面,即是人们以“风格”称呼的东西。拿火有着明确的品牌形象,它的设计是收敛的,即能体现出它的“其中唯一”性。同质化市场现状下,LAVA GUITAR 的极简设计能瞬间切中吉他爱好者的核心痛点,极高的产品辨识度,成为拿火进入市场的敲门砖。
而更要命的一点,在心理上,消费者潜意识中很容易将“精致外观”与“质量好”、“值得信赖”、“有品味”等一系列积极肯定的认知相连结,触发“晕轮效应”,这本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偏误,却也可借此达到多维度宣传效果。
回看过去的一年,拿火只是在力求一件事情,即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去影响消费者。贯穿全产品线统一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让消费者对拿火的印象更加清晰,或许无法详细地表达,但可以感知得到。
创新的高颜值产品、酷炫的宣传短片、艺术感十足的宣传画报、极简现代的展会陈列以及与艺术家气质的音乐人合作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塑造拿火的品牌形象,这也是品牌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提炼品牌特质,打造清晰明确、易感知的品牌视觉。对于拿火的一众拥趸而言,提到拿火时,他们想到的可能是“高品质”、“创新”、“特立独行”或某种身份认同感。日积月累下,这一切正让拿火慢慢成为优质乐器的代名词。
我们提到 Martin,可能会想到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吉他品牌,“专业”、“音色好”;提到 Taylor,可能想到的是技术革新和可靠品质。假如现在提到任何一个国内品牌,你能联想到什么?
我的答案是:不知道。
恰恰是这个不知道,才是对于国内乐器品牌来说最可怕的地方。那意味着,消费者对于这个品牌,没有任何认知。认知的意义通常在于,有了认知,用户才有对特定产品的使用场景,而认知越具体越深刻,用户想到产品和使用产品的诉求就会越明确越迫切。但国内大部分乐器厂商在品牌建设上仍处在“蛮荒时代“,消费者总会困惑于该如何认知这些品牌。
简单看来,拿火的所有产品、设计、价格、宣传片,包括销售、营销、服务等等,一切都围绕这个认知在进行。而行业中也涌现出一批效仿者跟进,但最终看来,效仿者的“借鉴”之举并未给其品牌带来实质性进展,原因在哪?
这些品牌大致是类似这样:在价格上表现出“经济实惠”,而宣传设计中附上大量舞台、录音室等高职业化使用场景的照片,着重体现“我们足够高端”,文案却又在宣扬“回归本质”,宣传视频则是一首乏善可陈的指弹曲演奏或弹唱,以此充当试听。
总的来说,做品牌的核心就是帮助用户建立一个认知。这个认知,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点,找准它,然后倾尽全力,在各方面把它做实做足。你想让你的顾客想到什么?或许,这才是国内乐器品牌当前最该关心的问题。
作者:拿火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