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认为,对《梁祝》的认知度调查有许多意料之外的结果,它暴露了“中国音乐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把中国作品作为复赛必演曲目,大赛执委会也有过顾虑,担心海外选手不熟悉这个作品,产生压力。
小分队在纽约街头调查《梁祝》认知度。(资料)
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DVD预选环节目前已经全部结束,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名报名者中有36人晋级,今年8月集聚上海展开角逐。在复赛中,选手们将演奏一首指定的中国曲目: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为什么选 《梁祝》?比赛执委会一致认为,《梁祝》这部中国作品无论从代表性还是知名度来讲,都是不二的选择。然而,近日组委会在上海和纽约开展的《梁祝》认知度双城调查,却让人大跌眼镜。
外国人对《梁祝》认知度不高
大赛执委会办公室曾在网络上发起过一场投票,选择“您心目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国音乐作品”。一共有2000多位网友参与了投票,《梁祝》得到了49%的支持,以绝对的优势获得最高票。位居第二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支持率为17%。比赛报名开启以来,大赛执委会收到不下十个海外报名者发来邮件,索取《梁祝》乐谱和录音。
这让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大赛执委会主任周平思考:“我们自己认为最代表中国风格、并在全球范围被中外乐团广泛演出的作品,认知度和熟悉度究竟有多高?”
于是,一项调查近日在上海和纽约双城展开。在上海街头,350个中国人和150个外国人接受了访问。在中国受访者中,有70%的人表示他们听过《梁祝》,但表示听过《梁祝》的人中,却有30%的人不能第一时间哼唱《梁祝》的旋律;更有28%的人在听到音乐后仍然表示不熟悉该曲目。在上海受访的外国人,虽然大多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但仅有16%的人明确表示听过这部作品。其余的受访者中,有26%在听到音乐后表示旋律听起来比较熟悉。
而在纽约的100位受访者中,只有7个人听过《梁祝》。而这100个受访者中有近20位音乐院校学生、教授以及音乐行业的从业人员。当被问及他们认为这首曲子是来自哪个国家时,35%的人认为是中国音乐,其他人的回答分别是日本、法国、美国、意大利、奥地利、英国、德国等。
周平认为,对《梁祝》的认知度调查有许多意料之外的结果,它暴露了“中国音乐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复赛让海外选手必演《梁祝》
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自1959年由俞丽拿在兰心大戏院首演之日起,便在国内外长演不衰。仅上海交响乐团上演《梁祝》就已近120场。其中,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就曾带领乐团在7个国家近20座城市巡演过该作品。演奏过《梁祝》的外籍独奏家也不在少数,包括文格洛夫等小提琴大师。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美国、德国、法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上百个乐队演奏过《梁祝》。在“中国音乐走出去”的历史上,《梁祝》可谓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双城调查的结果却让人思考,在巡演之外,“中国文化走出去”还需要哪些新的方法和手段?周平说:“用音乐赛事的方式,是一条非常有意思的捷径。”
把中国作品作为复赛必演曲目,大赛执委会也有过顾虑,担心海外选手不熟悉这个作品,产生压力。但执委会经过讨论后认为,高素质高级别的选手在这样的时间内是完全可以学习一部新的作品的。“我们参加海外小提琴比赛必须拉莫扎特、柴可夫斯基,这次为什么不能让海外选手来拉《梁祝》呢?”周平说。她希望,将中国作品作为必演曲目,能让这些作品更常规和广泛地被学习、演奏、传播。这个过程就是在把中国元素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中国式的音乐表达传递出去。
除了将《梁祝》作为半决赛环节的必演曲目,比赛还特设“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以鼓励本届赛事中《梁祝》最佳呈现的选手。据介绍,今后每届比赛都会有一部指定的中国作品作为参赛曲目,难题是,选择一部真正能够代表中国音乐的作品并不容易,执委会未来可能会考虑委约作品。
懂《梁祝》先要理解中国文化
周平介绍,因为音乐风格和文化差异,让外国人演奏中国小提琴作品其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演得不好会像外国人说中文一样,有“大舌头”感觉。
余隆在和国外独奏家合作《梁祝》时,外国独奏家很不理解《梁祝》中那些取自中国戏曲的紧拉慢唱的元素,即乐队在后面速度很快,独奏家在前面却不紧不慢。余隆就用西方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解释。他说,这就像追女朋友,你在后面紧追不舍,女生还在前面不紧不慢。
上海交响乐团这几年与文格洛夫有过几次合作。他第一次在上交排练时,虽然整体味道很正,但个别句子、细微的速度变化还是有所欠缺。后来有一次在南美巡演,文格洛夫拉的《梁祝》变得更有中国风味了。周平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他最近听了很多二胡的版本。“这说明当他愈加钻研时,他对中国的理解就会越来越到位。我们的参赛选手也是这样,技术上都没有问题,差异在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如何让海外参赛者更好地理解《梁祝》?周平说,这需要借助“翻译”。首先是提供乐谱的下载,然后是特殊表情记号的阐释、整个故事线条的解析,中国演奏家演奏版本的提供等。
据了解,大赛将在网上启动一个面向大众的征集活动,让所有人都一起参与到“讲好中国故事”的努力中来,通过文字、视频、Flash等多种形式,讲述和“翻译”自己所理解的《梁祝》,帮助海外选手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中国作品。周平说:“音乐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对中国音乐的想象空间可以是多样的,充满开放性的。我们希望借助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让更多的音乐家和普通人听到中国音乐、理解中国音乐、主动传播中国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