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渝川
近日南京有家长反映说,对自己当初让女儿学习钢琴的事情感到后悔,原来是钢琴无法携带,错过了多个能携带的场合。还是在南京,有市民的 孩子 从小学习架子鼓,但每次要在学校表演的时候,这位 家长 都不得不开车把将沉重的架子鼓,小心翼翼地搬到学校去,表演完了再搬回家来。记者对96名 家长 进行调查了解到,仅有8名 家长 出于尊重 孩子 喜好的原因让 孩子 学乐器,其他的则都是依照 家长 的意愿,其中很多都是所谓的炫耀。(1月23日《金陵晚报》)
依照生活经验,多数孩子对于学乐器,确实谈不上提起兴趣。这种情况,家长 、教师即便发现某些 孩子 有乐器方面的专长和潜质, 孩子 对于枯燥无味的练习也通常带有很强的排斥心理。这就带来一个巨大的悖论,即如果不加以某种形式上的管教和敦促, 孩子 很难凭借兴趣把乐器练出一定的水平,就算有兴趣,其自觉性和意志力往往也不够;但管教和敦促的合理界限又是很难把握的,无论 孩子 有没有专长和潜质,枯燥无味的练习都会使其痛苦不堪。
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的乐器练习,在遇到一个重要的节点时,就会出现水平难以提升,滋生并强化厌学情绪。而另外的部分 孩子 ,则可能通过枯燥的练习找到某种乐趣,支撑自己继续练下去——这里提到的乐趣,很显然就与演奏乐器会获得炫耀机会,会赢得生活圈子里边得以提高的社会评价有关。
好面子,喜欢炫耀,并不总是坏事,甚至可以说,由此折射出的虚荣心,本身也是好胜心的体现,会因此生发意志力和自觉性。不但是学乐器,普通的课程学习,以及舞蹈、书画、奥数的学习和练习,很多孩子都离不开虚荣心及因此生发的意志力和自觉性作为驱动。
在孩子学乐器的问题上,因为虚荣,希望炫耀的不仅有孩子自己,而且还包括家长。一些家长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实际需要、能力特质,兴趣特点,仅仅是根据社会上现在流行什么、身边周围的其他 家长安排孩学什么,为了自己能够获得同样的炫耀机会,就安排孩子去学某类乐器……非但如此,像《金陵晚报》报道中提及的家长那样,某些家长的想法还频繁变动,甚至会因为钢琴这样的乐器过大、不易携带,让自己和 孩子 失去更多炫耀的机会而懊悔。
这当然有点荒诞的味道了。较高水平的乐器演奏 ,可以为演奏者带来物质收益和社会评价改善的收益,越高水平的演奏机会,次数就会越少,但整体收益却很高,相反,低水平的演奏机会,次数纵然很多,整体收益却不高。就像竞技足球领域的世界杯、欧冠等高层次比赛,如果球员能登台亮相还完成了进球,恐怕就要比三流国家的联赛里拿十个八个金靴更可能获得丰厚回报。同样的道理,钢琴不易携带,不容易轻轻松松带出门,用摆摊的方式讨赏钱,但这类乐器却是高档场合所不可缺少的,演奏者更可能获得高于其他小型 乐器演奏 者数倍、数十倍的收益。
支持孩子学习乐器,这其中钢琴等选择都可看成是投入资源较多、回报周期很长的投资项目, 家长对此应当有充分的认识,即便自家的 孩子 是钢琴天才,也别想着拔苗助长,更因为鼠目寸光,去折腾孩子,把孩子的练习乐器三天两头换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