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张的天桥艺术中心,三个剧场齐齐开动,大剧场上演经典音乐剧《剧院魅影》,座无虚席;中剧场上演田沁鑫导演的《北京法源寺》,也是一票难求。但同在一个剧院的小剧场却显得“门前冷落车马稀”,剧场里放眼望去有不少空着的座位……“有些小剧场演出票房最惨的时候上座率只有一成。”国内知名小剧场制作公司、哲腾文化负责人傅若岩说,最近一年,小剧场市场都不太好,时至年底这种窘况反而更加严重了。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危机,有“危”,也有“机”。正如北京剧协秘书长杨乾武认为的,“前几年热钱多,什么人都想做话剧,泡沫自然就起来了。现在就是去泡沫化的阶段,泡沫慢慢散去,留下的都是专业做戏的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难熬的“冬天”,但“春天”已经不远了。
经典大戏挤压无名小戏
天桥艺术中心的“热”与“冷”,折射的正是当下北京话剧市场的现状:在众多大戏的力压之下,小剧场话剧的生存显得越来越艰难。“《战马》在北京连演50多场,刚刚隔了20天,《剧院魅影》又要连演64场,观众肯定先选择这些经典名作。大戏往往票价也高,观众也就没有更多的钱来看小剧场了。”傅若岩说,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小剧场往往被这样的经典大戏压得喘不过气来。
往年到了年底还有不少包场为小剧场话剧撑腰,可随着大环境变化,包场越来越少,为数不多的企业包场也会选大弃小,许多小剧场话剧只能盯紧散票。傅若岩说,以前至少能有六七成上座率的戏,现在也就三成左右,有时候三四天的票房才过万元。
更让人绝望的是,影视剧市场也是无形的对手,分流了大量小剧场的观众,直戳小剧场的痛处。时至年底,京城各大影院集中上映各种大片,电视荧屏也是好戏连台,比如收视率一路走高的电视剧《芈月传》以及各种热门综艺节目。“这么冷的天,如果再赶上雾霾,当然还是坐在家里看电视更好,能有多少人愿意花更多的钱,走更多的路来看没有明星大腕儿的小剧场话剧啊。”一位戏剧制作人表示,从票房销售走势图可以看到,一般年底有好剧、大片上映时,小剧场的票房一定会受到影响。
小剧场戏剧品质不能“小”
正在上演的《那年我学开车》票房不如夏天那么抢手,但鼓楼西剧场的负责人李羊朵还是坚信这只是个案。根据他们一年多来的运营经验,好戏一定不愁观众,“前几天在这儿演出的易卜生作品《海达·高布乐》就一票难求。”
鼓楼西剧场开张一年多来,坚持做严肃戏剧,曾让业内人为它捏一把汗,但是一年多下来,反而做出了品牌效应。在这里演出的作品,甭管多严肃,都不缺观众。总结自己的经验,李羊朵认为小剧场戏剧在品质方面不能“小”,“剧本要好,导演要成熟,演员也要有一定号召力。说白了就是哪个环节都不能忽视,甚至要和大剧场一样精益求精。”
《丽南山美人》是鼓楼西剧场今年夏天首演的剧目,首轮演出即树起好口碑。剧本是著名剧作家马丁·麦克唐纳的作品,早在1996年首演时就获得当年英国奥利弗最佳戏剧奖。在这样一个硬底子之上,还请来了熟悉欧洲戏剧的学者型导演张彤。主演更是请来老戏骨冯宪珍,让这部经典作品落地中国后更添一份独特的魅力。
当然,这样一来戏剧制作成本就上去了。但李羊朵并不担心,“你的戏做好了,演出自然就多了。”还是以《丽南山美人》为例,要收回全部成本大概得演出35场,今年已经演了十几场,明年在国家大剧院和鼓楼西剧场还要演20多场,成本回收不成问题。
热钱走了,戏剧人不能走
正在国话先锋剧场上演的小剧场话剧《无果花》,看看主创名单就知道卖相不大好,从台前到幕后没有一个名角大腕。制作人郝博也坦言,做好了亏本儿的准备。
郝博做这一行十年了,市场的不景气、这部戏的天然劣势,他都看得很清楚,事先也都告知了投资人。他说,这次投资《无果花》的是一个新公司,但投资人都是戏剧出身,对戏剧有特殊感情,虽然知道很难赚钱,但依然愿意投资。“再冷的天,也得有人坚守,小剧场的热钱走了,戏剧人不能走。”郝博说。
他们不但坚守这条不赚钱的路,而且在制作上力争呈现出好品质。郝博说,《无果花》出了好几套舞美方案,有比较繁复的,也有比较简约的。剧组原本已按照第一个方案制作了不少道具,但几番考量下来,还是觉得不太合适,于是又换了方案。这就意味着之前制作的那些道具全都废了,但大家并没有犹豫过,“我们最看重的是能不能做出一部好戏。”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无果花》首轮演出前几场在东城区的国话先锋剧场,后面几场又会搬到西城区的鼓楼西剧场,“我们希望这样能让两个区的观众都少走点路,没准他们就愿意来看我们的戏了。”
傅若岩也相信,戏好路子才会宽。现在北京市场竞争激烈,哲腾文化就更多地开拓外地市场,“现在许多二三线城市有很大的戏剧需求,好戏基本都能有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