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周铭孙先生吐槽,很多学生在课下练琴时不认真读谱,导致错音一堆,节奏混乱,回课时耽误进度,浪费时间。
前段时间有三张图疯狂在朋友圈转发,分别为学生、普通钢琴老师和优秀钢琴老师眼中的乐谱,它想表达的就是认真读谱和不认真读谱的区别:
▼学生眼中的谱子
▼钢琴老师眼中的谱子
▼钢琴家眼中的谱子
其中第一张图,非常形象的表现了学生在面对一份谱子时,“只见音符”的普遍现象。这种看似“省事”的练琴方法,不但没有起到提升演奏水平的作用,反而还会耽误练琴时间。
以下练琴模式,请对号入座:
01.关于音高
学生:我一定要认真读谱!可是为什么听起来怪怪的,我没有弹错音呀!一定是作曲家写得太难听。
老师:谱号呢?调号呢?在你眼里所有曲子都是右手高音谱号,左手低音谱号吗?所有的曲子都是C大调吗?!全是错音还怪作曲家?
02.关于节奏
学生:这首曲子节奏太简单了,只有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老师:那节拍呢?把一首4/4拍的进行曲弹成了3/4拍的圆舞曲,你是多么渴望世界和平,要把战场变成了舞池么?
03.关于速度
学生 老师上课没说这首曲子要弹多快,我就慢点弹吧,老师不是总说要慢练吗~
老师 慢练是在你自己私下练习时的方法,不是回课时要求的速度!而且谱子上不是写了吗?Allegro!一首快板被你弹成了催眠曲!
04.关于力度
学生 力度全靠自我二度创作,作曲家写的是什么I don’t care~
老师 我觉得你的二度创作非常棒,弹一首《葬礼进行曲》都可以把肖邦都吵醒!
05.关于指法
学生 为什么谱子看起来不难,但是我弹起来却觉得很绕手?是我的手指有问题吗?
老师 如果你不按指法演奏,想学好钢琴,那你需要长出88根手指!
以上说到的谱号、调号、节拍、速度标记、力度记号、指法……都是在演奏一首作品之前,最最需要关注到的标记,是保证演奏的准确性的基本要求。
但是作为一名学音乐的完美主义者,我们的追求怎么能仅限于此? 作品中还有太多的隐藏点值得我们去发掘。例如:
作曲家风格 每位作曲家不仅创作风格不同,他们对于作品的力度、触键以及音色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在演奏巴赫的作品时,力度变化必须呈阶梯式,谱面上标记的跳音都是以断奏的形式弹奏,手指触键必须清晰均匀;而李斯特的作品旋律流畅,起伏明显,情感表现上不能中规中矩,要求多变的音乐色彩。
创作背景 作品的创作背景影响着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例如贝多芬三个创作时期的作品风格就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创作风格的变化不仅受到自身经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这个大背景的变化而改变。
乐句与乐段 音乐中乐句和乐段的划分,就如同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和段落一样重要。正确的划分乐句与乐段对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起着重要作用。
踏板 踏板不仅能成就一部作品,也可以毁掉一部作品。踏板运用的技巧需要依靠平时在练习中的经验积累,也要求在演奏中仔细倾听,做出适当调整。
……
弹奏一首作品需要关注的绝不仅限于此,声音的层次,和声的走向,曲式结构的划分,音色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都要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慢慢学会独立分析。
所以,还愣着干啥?!赶紧拿出谱子研究啊!不然下节课老师又只能帮你纠四十五分钟错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