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科学的弹奏方法:
第二“颗粒性”弹奏法
手指独立性的训练,可以称之为“颗粒性”弹奏法。这种方法是:在保持手臂“通开”,手腕灵活,指尖能在键盘上“立住”的基础上,使掌关节充分打开,发力点在指根部位,把手指抬起来,呈钩子状,用指根部位的肌肉迅速作下键动作,使之具有一定的爆发力,使指尖像射击一样射向键盘,同时手臂重量也随之送到指尖上。
只要指尖“站”在键盘上了,发出了集中而又有力的声音之后,立即使手保持挂在琴键上的状态,手指的三个关节不要松懈,更不要让其中的任何一个关节凹下去,同时不允许未工作的另四个手指无故地翘起来。除了正在工作着的手指立住外,其余的手指保持自然状态,手形像是一个自然的穹形,手指发力时的感觉,很像运动员起跑时的状态。
我们用“慢镜头”来看一下,就会一目了然。
①把手放在键盘上时,可以比作“各就各位”的状态,手的任何部位不要紧张。有些人过分强调做出一个手架子来,结果是触键前手形已经用力地变成下一个比较僵硬的架子。它不但浪费力量,还会形成不良的发声习惯,故意做成的穹形,很难做到运用手臂的自然重量放到键盘上,也很难做到手指之间在用力时是独立地工作,因此是有害的。
②把指尖抬起来时,很像当裁判员发出“预备——”的号令时的状态。抬起手指,像是跳高前先蹲下去的准备动作,是准备冲出起跑线之前的适度弯身、适度蹲腿的动作。绝不是蹲得越低越好,或弯身、蹲腿越厉害越好。单纯要求高抬手指敲击键盘的方法,曾经在钢琴界起过很不好的作用,应该加以摒弃。
③具有爆发力的下键动作,应很像短跑运动员比赛时,听到裁判员的枪声,以最敏捷的动作作出的反应。这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肌肉爆发力,起跑的好坏,直接影响成绩的好坏。弹琴的人必须训练手指具有很好的反应能力。手指下键动作是迅速的,使指尖“弹”向键盘,万不可过分敲击键盘,或是以肘部用力压在键盘上,如此发音将是又硬又死的声音,是钢琴演奏中要不得的一种方法。
必须采用上述合理用力的方法,使钢琴发出像珠落玉盘一样的声音。学生初学阶段必须用慢速度练习,使手指逐步获得充分的独立性,然后逐步加快弹奏的速度。经过二年三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训练,手指应能够在比较快的速度中相当独立自如地弹出颗粒性很强的声音。
做快速弹奏时,手指起落的幅度应相对减小,要求做到用尽量小的动作,弹出尽可能“通”、“透”的声音,就像撒出一串串水灵灵透亮的珠子似的。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发音方法,有时被误解,以为既然颗粒性的弹法在钢琴演奏技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于是便极力去夸大它,把它强调到一种高度机械的训练程度。弹奏任何乐曲都变成机器式的,这是不对的,起码是片面的。当然,颗粒性发声法是发展手指技巧的突出重要的一环,但并非是惟一的。
第三,“跳音”弹奏法。
这是和前两种用力方法正好相反的一种,在用力前,手指仍然呈钩子状,摆在键盘上,用力时,利用手指、手腕的反弹力,像拍皮球似的,从键盘往上反弹起来,使琴槌在瞬间很有弹性地击弦,声音应该是“亮”,“脆”,富有弹性。
在发出这种声音之后,手应该自然地恢复到摆在键盘上的位置,做好弹奏下一个音的准备。演奏好跳音一方面可以使手指得到反应灵敏的触键训练,同时又能获得很好听的轻巧的声音,在弹奏舞曲和模仿弦乐器拨弦的音响时,是十分有效果的,在演奏气氛强烈的凯旋性的进行曲时,也有很强的感染力。
当然,跳音的弹法还可以有多种变化,其一是用指尖弹跳音,可以产生轻盈灵巧的效果,多用在速度快的乐曲中。如舒曼的《童年情景》中第三段“捉迷藏”即用此法。其二是用手腕弹跳音,可以做到又灵巧,又有一定的力度变化。
在李斯特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中,就有不少篇幅运用此法。其三是可用小臂弹奏跳音,它的发音显然就会比前两种有魄力得多。小臂、手腕、手指都要绷紧,利用整个小臂的迅速反弹力演奏。
肖邦练习曲即10N o.5首的结尾句的那一连串八度跳音,即是如此演奏的,那是多么辉煌的效果啊!其四是可以运用大臂带动反弹力量,使钢琴发出雄浑有力、弹性极强、振颤人心的声音。像在肖邦《降A大调波兰舞曲》结尾句中使用的那种光辉夺目的效果。
那些不善于运用反弹力量,把跳音弹得很“梗”或是跳不起来的原因是:手下键时不是反弹起来,而是“啄”向键盘,“啄”出声音后才做一个反弹的样子,这时的反弹动作已失去了任何意义。下键时,手指、手掌部比较松懈,也就无法发出具有反弹力的击弦声音了,这是一般学习弹奏钢琴的人经常会出现的毛病,应加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