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用书面语言称之即民间歌曲。这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赢于生活,并在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中不断流传,不断提高。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生动,形象鲜明,毫无矫揉造作之嫌。民歌有多种体裁,主要有山歌、劳动号子、小调、民俗歌曲(主要指婚、丧、喜庆活动中演唱的歌曲),长歌和多声部歌曲,后两类多指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中的歌曲。
我国民歌的悠久历史和艺术特色从《诗经》、《楚辞》、《汉乐府》中可充分地体味到。一把芝麻撒上天肚里山歌万万千南京唱到北京转回来还唱两三年, 在民歌中,山歌是反映现实最快、只能体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理想世界的一种体裁。每当人们在山野砍柴、割草、放牧,在田野插秧、收割,在路上赶车,赶脚时,他们想唱就亮开歌喉,用他们比较熟悉的曲调,随心所欲地编上自己喜欢的词毫无顾忌地唱起来,于是一曲曲山歌就编出来了。
我国山歌的类型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各地的山歌的风格、特色都各不相同,西北黄土高原、西南青藏高原的山歌,高亮嘹亮、粗犷有力;南方一些地区的山歌流畅、秀丽;草原的牧歌则显得极为高阔,悠长。其它如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江西的兴国山歌、内蒙的牧歌.各自的风味是非常鲜明的。
劳动号子是在劳动的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它能统一节奏,起到指挥劳动和组织劳动的作用,鼓舞情绪,振奋精神,提高劳动效率。四川的川江号子是很有名的。不打号子不起劲,打起号子抖精神。对此,川江的船工们是深有体会的:“不减号子闷闷愁愁不新鲜,不喊号子上下水扳不动船。”它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
小调,是指劳动号子、山歌以外,包括一般所说的小调、小曲、舞蹈歌曲和儿童歌谣在内的一种民歌体裁,它的待点是音乐形式比较规整,节奏比较匀称,曲调比较婉转、细致。 小调常常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或风俗性节日和集会时演唱的。它不伴随着具体的劳作而演唱,较少受地区和环境的限制,流传的范围比山歌和号子都要广泛的多。如安徽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山东的《对花》、《沂蒙小调》、河北的《茉莉花》、山西的《绣荷包》、《打酸枣》等等。
民歌,是我国音乐宝库中极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历史遗产。各种专业或业余的套乐工作者经常地从民歌中汲取营养,从事的器乐、歌舞、曲艺、戏曲等创作。象《洪湖水,浪打浪》,就是根据湖北民歌加工整理的。这是五六十年代的音乐创作非常普迢的现象。即使是在本世纪末的八九十年代,音乐工作者还经常利用民歌进行创作,徐沛东、温中甲、伍嘉冀的不少作品都有这种现象。
这在国外,也是很普遍的,俄国的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巴托克都很注意从民间歌曲中吸取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