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彷徨的士兵、毅然航向战区的父亲、无法确知油料何时耗尽仍继续与敌机进行缠斗的飞行员,仿佛按下某个命运的启动按钮一般的在1940年的5月底开展了他们在这场撤退里各自的视角,而后不期然地相遇、牵连、拯救,这就是克里斯多福·诺兰的《敦克尔克》。
当一部电影吸引你、启发你,甚至折磨你的时候,除了结构铺设、叙事手法、镜头展现等技术手段之外,音乐绝对是不可少的元素。当你沉浸在扑朔迷离的情节中,诺兰电影的配乐,也绝对是神级的表现。
从《蝙蝠侠:侠影之谜》开始就与诺兰持续合作的配乐大师汉斯·季默,继续担任了《敦刻尔克》配乐。诺兰说,“汉斯独一无二的配乐将这部电影的内涵,缓缓带出并展现给观众,画面、声音和配乐,缺一不可。”
以数学为灵感进行创作
《敦刻尔克》的背景音乐,其实是根据数学原则为灵感而创作的。
诺兰在接受采访时说,“音乐中有种声音幻觉,叫“施帕音”。就是说当你连续听到声调变高时你会产生幻觉,这是一种螺旋前进效应,音调总是向上、向上再向上,但从来不超过一定的限度。我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写的这个剧本,我想让音乐也根据类似的数学原则来。”
所以,当诺兰筹备拍摄《敦刻尔克》的时候,他就给汉斯季默送去了一个手表连续敲击的录音,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了《敦刻尔克》的配乐。
作为释出的首支原声带曲目,《Supermarine》以密集的节奏为主要基调,犀利的吉他声,紧凑的鼓点,运用四个十六分音符的重音效果与电声,形成了严肃而有条不紊的音响效果,赋予情绪升华以动力及仪式感,把我们带入到紧张的战斗之中。
《We Need The Army Back》则用音色低沉的大号渲染阴沉的气氛背景,尖锐的提琴乐队和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使整体的音乐基调得到提升,再由提琴乐队无缝隙转铜管组。铜管组的大小号和声使音响效果加强,正如同诺兰之前对影片的诉求,“更像是惊悚战争片而非历史片”。
当士兵受困于敦刻尔克,亟待救助,看到了海面上隐约出现的民用船只,颤抖着说出“home(祖国)”时,《home》主题曲的响起,将影片不可以营造的情绪推向了一个适度的顶点。
诺兰的很多片子都靠镜头语言铺垫,配乐辅攻,既没有刻意抒情的嫌疑,又力道适中,恰到好处。《敦刻尔克》里,汉斯·季默的配乐便是锦上添花,在凝固的冷空气里屏住呼吸,接受命运的安排。
当我们看着电影人物穿梭在每一个场景中而耳边响起音乐之时,这种感染力是无与伦比的。
而当我们在若干时日后,耳边再次响起原声音乐时,电影中的那些场景亦会历历在目…
电影中的经典场面能和和配乐一起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无疑证明了这是一部成功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