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部分音乐人先富起来
窦唯们就像道具,成为一些人心中舞台的最佳陈设,证明“哥也爱过”;窦唯们也像不受待见的发小,见到他就知道自己有多幸福。
先别骂脏口。不骂人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哦。“让一部分先富起来”,这是病句。首先缺主语,谁让音乐人富起来?谁有这个能力?谁被赋予这个权力?
好吧。我承认,这只是一个美好愿望,原意是希望越来越多音乐人富起来。
音乐是一种高尚的灵魂艺术,音乐工作也是一个门槛很高的技术,它配得上相应的社会资源。
这篇短文想说给的是两类人,一类是音乐需求方——他们在部分属性上相当于音乐或的采购方,比如演出商、广告主、影视单位等等;另一类是乐迷,未必从事音乐相关行业,但怀有音乐情怀,广义上来说哪个乐迷都有可能转化为音乐消费者,不听歌看演出吧,不看演出看节目吧,不看节目用音乐营销加持的各种产品吧。
所以,喜欢说“你知道谁和那个谁熟吗,想用他一首歌,可以给个免费授权吗?哪有那么矫情啊,对他的歌不也是推广吗?”的朋友们,对不起了。
所以,喜欢强调窦唯坐地铁、朴树颓废、时隔多年仍把情怀寄托在树村的朋友们,对不起了。
事情的发展都是需要正向积累,树不浇肯定死。音乐并不是凭空来的,采买时你可以选择不要,却不能只索取不回报。
钱是好东西,特别好的东西。钱在现代社会意味着资源分配能力,钱是硬通货,钱可以省掉很多无谓的交情、面子,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价值——人情面子也是人之常情,但也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再能循环回来。
在整个文娱产业(互联网加入之后就成了所谓的泛娱乐互联网)中,音乐产业貌似庞大,但真正的音乐行业非常弱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操盘手不遗余力地试图把音乐放大成音乐产业或者娱乐产业。
窦唯的优秀在于卓越的作品,不受限的创作领域以及持久的原创力;朴树的优秀在于“只唱自己”的拒绝;树村之所以值得纪念,是因为一群赤诚的人中走出了一票杰出的音乐人;1994红磡的伟大在于,中国摇滚人发出了独特的、结合了我们声音的摇滚乐——都不是因为情怀,更不是因为穷。
长久以来,有股歪风一直弥漫在音乐行业的天空上,那就是以穷为美。
好像穷了就是坚守,有钱了就是堕落。甚至有些音乐人本身也特别喜欢渲染这一点,以穷为荣。情怀爱好者拾阶而上,自己过得逍遥,却也暗暗投射“瞧,他这么穷,不爱钱,真艺术家”。
每个有音乐天赋的人都是值得艳羡的,你们有人群里值得聆听的声音。你们很伟大,谈钱一点不可耻,音乐能变现才能成为职业——否则就做兴趣好了。只不过,钱很奇妙,你越纯粹才越有钱,既不要惨兮兮,也千万不要迷了钱的道。你做你的事,你做的很好,越来越好,钱就来找你。
人太穷,腰会出问题,继而饥不择食,脑子也会出问题。所以,汪峰有钱了不重要——反正没分给咱,他能不能继续做出好的音乐才重要;郑钧能遇到一个赏识的老板,天马行空做实验是好事;邓紫棋身价倍增,只要她的歌依旧动人也不是问题;顶真唱片、合音量、碎乐等等一切试图希望帮助音乐人变现的项目都很好。
客观局限当然很多很多,比如版权保护不力、比如消费人群审美参差、比如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带来的畸形演出市场等等,但日子总要过,一切试图促成更好局面的都值得褒扬。
有钱当然也不意味着音乐好,这是另一码事。有钱变坏是先后顺序,可不是因果。劣币淘汰良币的现象也很多,只说明环境有待改善,仍然怪不到钱身上。
当然说到底,还是得音乐人先把活儿干好。活儿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