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贝多芬为其弟卡尔及约翰娜·赖斯(Johanna Reiss)之婚姻困扰不已,他们原本在1806年5月25日结婚,但在这时,约翰娜·赖斯已怀有卡尔的骨肉,而且这也是贝多芬唯一侄儿。他因而心灰意冷,既失去与弟弟之紧密联系,也从此失去一个得力秘书(因卡尔曾当过此职位)。
贝多芬因而寄情作曲,写下无数作品,除第四交响曲、“拉祖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卅二首钢琴变奏曲及小提琴协奏曲外,还写下此首被冠以“第四”的钢琴协奏曲。此协奏曲一如既往,于1808年12月22日由贝氏本人于维也纳作首演及弹钢琴。首演完成后,《环球音乐报》(Universal
Musical Gazette)大赞该乐曲为“作曲家最独特的作品之一”。此外,观众亦为贝多芬的创意啧啧称奇。
全曲共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G大调,4/4拍,奏鸣曲式。乐章开始突破惯例,没有用乐队演奏的部分,而是由钢琴直接奏出很有特色的第一主题,此主题由敲击动机构成。之后加入乐队并加以发展,音乐从G大调突然转入B
大调,调性色彩形成鲜明对比。钢琴的一些轻快的三连音乐句也使色彩有所变化,然后钢琴转入更加富于即兴式的发展。在钢琴奏出的格外有表情的连接段之后,音乐的进行一改开头的那种静观、沉思的形象,而变得越来越热烈激昂,这时,第一小提琴以D大调奏出第二主题。展开部由钢琴开始,以一些不安宁的下行音阶进行为基础,其中也有一些抒情的段落,第一主题在这里得到过非常有力的肯定。再现部有所压缩,但更富于表情。贝多芬曾为这个乐章写过两套华彩乐段,其中一套长达100小节,另一套是51小节。此外,莫舍勒斯、克拉拉·舒曼、封·彪罗、安东·鲁宾斯坦、布索尼等都为这一乐章写过华彩乐段。
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e小调,2/4拍,即兴风格,共有72小节。这个乐章以发展对话原则为基础,其中有两个对比性的形象,一个是弦乐齐奏的严厉恐怖的断音主题。另一个是钢琴叹息般的答句,一直十份优美动人,贝多芬曾注明整个乐章的钢琴都要使用弱音踏板,强调钢琴乐句的温柔的性质。很明显,这两个主题的对比孕育着一种标题性的构思。在音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钢琴的叹息般的音型越来越宽广有力,它那激动的颤音和乐句都很富有激情。这一阵戏剧性的热潮过后,乐队的主题在低音区神秘地隐约可闻,在乐队的持续和弦的背景上,钢琴最后一次露面,就在这极为轻微的持续音中,隐约不间断地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回旋曲,甚快板,G大调,2/4拍,回旋曲式。这个回旋曲是明朗、轻快而欢愉的。紧接前乐章由弦乐奏出气愤明快活泼而且富于节奏感的主要主题。钢琴将此部分变奏反复,经过部分出现后,乐队再以强奏将主要主题反复。副主题由钢琴以弱奏呈示,给人沉稳的感觉。管弦乐队承奏后,钢琴奏出华丽的分解和弦。接着是主要主题的再现,之后进入钢琴与乐队对话的发展部分,当钢琴将副主题再现后,主要主题再度出现形成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