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指挥家是一个乐队的灵魂人物,指导整个乐队的音乐演奏,使得多个声部的演奏能够成为一个整体。6月11日下午,合肥大剧院音乐厅迎来了“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第三十五期的开讲。本期邀请的主讲嘉宾是新中国首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郑小瑛女士,她主讲的内容是《音乐人生》。
因识谱被引向指挥之路
郑小瑛自幼爱好音乐,六岁学习钢琴,十四岁登台演出。1949年,20岁的郑小瑛偷跑出家门,投奔解放区,成为开封中原大学的文工团员。“到了解放区,唱群众歌曲,同志们大都不识谱,因为我小时候学过钢琴,对乐谱比较熟悉,所以领导就安排我来打拍子,我就这么干起了指挥。”对于走上指挥的这条路,郑小瑛认为是偶然,“在我们那个时代,你的前程不是由自己来决定的,而是由领导安排,领导看你有什么才能,就会给你安排做什么事情。”
新中国成立后,为培养青年干部,一些大学开始吸收红色青年知识分子上大学。就这样,郑小瑛在1952年被文工团保送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53年,中央歌舞团的合唱团要去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为取得好成绩,合唱团请来前苏联专家辅导合唱,苏联专家来了以后发现当时中国没有合唱指挥系,提出办个指挥班,郑小瑛因在中央音乐学院成绩优秀而被推荐入班。之后在1960年,郑小瑛到苏联留学,就读于国际知名的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进修歌剧、合唱指挥专业。1962年郑小瑛在莫斯科音乐剧院指挥了意大利歌剧《托斯卡》获得极大的成功,从此正式走上了辉煌的指挥之路。
“郑小瑛模式”让观众了解高雅音乐
交响乐作为来自于西方的高雅音乐,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很多人并不懂得如何欣赏它。与其他交响乐队演出不同,郑小瑛在每次演出前,她都会向观众讲解如何欣赏歌剧、交响乐,她用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向观众介绍音乐知识,拉近了人们与交响乐的距离。郑小瑛认为只有让观众了解了音乐创作者在创作音乐时的心理情绪、时代背景及音乐创作目的,观众才能更好的理解音乐和它的思想内涵。在演出前进行基本交响乐知识的讲解,观众们亲切地称这种方式为“郑小瑛模式”。“阳春白雪,和者日众”是郑小瑛的艺术追求,她认为,歌剧是以音乐为主要表达手段的综合性艺术,交响曲是群众性的歌曲,她希望更多的人爱音乐,懂音乐。
交响乐是集体训练的团队
一个交响乐队演奏水平的高低优劣,指挥是乐队的灵魂,乐队成员的音乐素养也是至关重要。郑小瑛直言自己并不看重乐队成员的学历,而是看重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能力。“交响乐是一个集体表演的团体,每个岗位都有他编制的要求,缺一不可。乐队要做到高效率、高质量排练效果,全勤是基础。即便你技术非常好,经常不出勤,不仅耽误乐队排练工作,也耽误了其他队员的时间。”郑小瑛表示,交响乐队要的是队员演奏的能力,而不是理论家的能力。“交响乐是集体训练的团队,它需要队员的读谱和演奏能很快进入状态,所以我们很看重队员识谱视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