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您好,欢迎访问音乐生态网 ! 请 [登录][注册]
广告

    首页>资讯>热点>“带病”琴童还能“弹好”琴吗?

    “带病”琴童还能“弹好”琴吗?

    资讯头条 | 乐度网 2016年6月14日
    [摘要] 中国五千万琴童的成才率之低原因何在?

    钢琴演奏


    前几天,笔者和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关常新聊起他刚刚去某地做比赛评审的话题。他无奈地感叹听完大部分9至11岁孩子的演奏,加深了对国内钢琴教育存在问题的感受。中国五千万琴童的成才率之低原因何在?总结起来可以说:第一,伴奏部分太响,强的声音音质生硬;第二,弹奏平淡乏味,常常忽视或根本顾及不上谱面的符号或标记;第三,乐曲速度不够,没有意识到“弹下来不等于弹好”的概念。以上三个通病,当天约150名琴童中98%以上都有,写评语时重复率之高,他真希望这三个方面各有一个章,盖上即可。一线大城市的基层琴童的基础尚且如此,更不敢想象二、三线城市或城镇上的琴童。

      

    我们在大部分观点上基本达成了一致:第一,学生没有建立起最根本的听辨能力以及对声音的基本审美,不清楚自己是在用歌唱的声音弹奏还是在敲击;第二,没有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和自我监督意识,这当中,家长有推卸不掉的责任;第三,音乐表演虽然不是体育竞技百米赛跑,但音乐特性的决定因素中速度是重要成分。长年累月的学习中曲目,尤其是练习曲,总体都达不到作品要求的速度,结果就是琴童的脑力和指力综合而成的弹奏能力愈发低下,不尽人意。速度欠佳可以总结成有以下几点原因:练习的时间还无法达到驾驭的作品所要求的周期,需要再补习;练琴不太注重方法,缺乏缜密的思考;乐曲的难度超过了学生目前可以胜任的程度,难度过于具有挑战性。

      

    以上“带病”琴童即便继续学琴,程度无论提到多高,其弹奏质量和演奏水平都几乎是在敷衍,即便经过恶补突击考入了专业院校,长期积下的羸弱学习能力,也只能勉强应付教学大纲所定的最低标准;一个学期的学习周期,也只能勉强弹出10分钟左右质量堪忧的1至2首曲目,因为老师不得不花费平均4至6次的课时,继续为学生补上相关知识和训练曲目。如果指导教师不堪重复无用功于此种学习进度,而强行要求此类学生增加曲目学习量,其结果就是这些“专业”学生的演奏依然“带病”。这类学生学成毕业后,走出校门开始教学,后果不堪想象。产生这样的现象,与其说抱怨教师的能力问题,还不如反思现在的家长或高校学生,是不是真正把演奏和学习当作一件正事,还是从一开始就把它当作日后赚钱的利器。

      

    从笔者以学者身份走访十多所高校经验来看,现在的学生,包括社会大部分琴童,在练琴上都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不清楚自己到底如何练琴和什么是好声音。再者,拔高现象在国内早已屡见不鲜,社会上很多教师非常喜欢给学生布置各种技巧高超的作品,甚至有一部分人士认为,不弹就不能彰显教师的“才华”,学生也无处施展他的“魅力”。事实上,非常可观数量的学生,自以为是地把所谓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和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连滚带爬”下来,而他们自己其实未必知道这里面的和声和曲式是怎么创作的。

      

    笔者一直在刻意思考“弹奏”和“弹好”两词的差距。钢琴演奏真正之难,并不是仅仅把音符准确无误地弹出来,也不是把技巧夯实到完美无缺的程度。多少钢琴家一辈子在琢磨钢琴演奏,如果非常笼统地概括起来,就是“理性和感性需高度结合”——它所涉猎的意义完全可以写成一本书。首先我们强调的一定是理性思考。任何一部作品,从接触到背谱上台,都必然经历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当搁浅一段时间不弹,我们对作品的熟练度慢慢下滑,每个人情况不同,陌生度也随之不同。在把它当作一首新曲子时,一位优秀的演奏者应该要从乐谱中尽量挖掘作曲家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和想法,即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这一步往往需要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磨练经历,甚至都不够。理性分析可以是从作曲家背景、风格把握、作品创作背景、作品涉及的乐理、和声、曲式等非常多而复杂的作品本体入手。这还不够,作曲家这么创作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或许对演奏者提出更高的思考要求。

      

    其次,感性方面需要我们对读乐谱、听声音、动手指、记音符提出了诸多要求,但是追其源头,最重要的是演奏者必须具备一双非常挑剔和敏感的耳朵。这里的耳朵不仅仅具有主动性,还有被动性。前者是倾听自己的演奏,这是“去听”的过程;后者是弹后检验自己是否是根据乐谱信息反馈得到所需的声音,这是“听到”的过程。之后根据这个判断再去对手发出弹奏命令,终而复始,不断循环。


    无论是技巧的好坏、手的敏捷快慢、手的协调程度如何、强弱对比准确与否,如果没有感性地主动去听或对听到做出反馈,弹得再快或再好,都不是理想的状态。很多人弹了几十年琴,会弹弱,也会弹快,但是让专业人士听却怎么都不对。与其说他是风格没有把握准确,倒不如说他从来没有真的通过耳朵做出过准确的判断——要什么声音、这样的声音是否符合这首作品、这首作品的声音是否与其他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音色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等,都需要耳朵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需要理性思考。钢琴演奏是一门需要手、足、身、耳、心、眼高度协调、在一瞬间必须完成的高度复杂的时间与空间并存的艺术。弹奏钢琴和弹好钢琴,两者相差十万八千里。


    文 | 陈学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音乐与乐器产业第一手资讯 微信扫一扫,您就知道。点击右侧蓝字快速关注乐度公众号:Musicdu乐度
    微信扫一扫,您就知道
    Musicdu乐度公众号:musicdu_com
    想要体验免费发新闻,请加静静的微信
    来源:音乐周报 发布人:叶子

    相关阅读

    • 51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点赞
    • 89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高兴
    • 26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拍手
    • 8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加油
    • 24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惊讶
    • 7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路过
    • 60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难过
    • 46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叹气
    • 72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无聊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电子乐器商标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