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艾森巴赫是崛起于二战之后,德国最杰出的钢琴家和指挥家之一。他的个人经历极富传奇色彩:亲生父母一个死于难产,一个死在战俘营,都没能熬过二战。1946年,他亲生母亲的堂姐在难民营里找到并收养了他,由于生活的苦难煎熬,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的小艾森巴赫甚至患上 “失语症”。是爱好艺术的养母充满音乐的家庭温暖拯救了他。11岁时随家人观看的一场富尔特文格勒指挥柏林爱乐的演出,则成为他走上职业音乐家之路的人生关键节点。这是音乐的力量。
艾森巴赫曾担任许多乐团的音乐总监或首席指挥,从2003年起,他同时担任巴黎管弦乐团(Orchestre de Paris)和费城交响乐团(Philadelphia Symphony Orchestra)的音乐总监,并由他本人把这两支风格迥异的世界顶级乐团的广州首秀,分别带给了我们。
2004年11月4日和5日,艾森巴赫联袂巴黎管弦乐团为广州观众连续上演了两场前所未有的音乐会:由133位艺术家组成的巴黎交响乐团阵容极为鼎盛,加上当时还不为国人熟知的独奏小提琴家雷诺·卡皮松和长笛独奏樊尚·卢卡,场面恢宏。曲目方面,11月4日和5日各不相同,从当代中国著名作曲家盛宗亮的《月笛》、法国作曲家亨利·迪蒂耶的《梦之树》,到印象派大师拉威尔的《达夫尼斯与克洛埃》第二组曲、《圆舞曲》和《波莱罗舞曲》、以及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和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等等,古典、浪漫与当代交替,涵盖三个世纪的音乐,让观众充分领略他们对法国作品的权威演绎,对德奥作品的驾轻就熟,并且一次性欣赏不同时期、风格迥异的作品。
4年后,2008年6月6日,艾森巴赫再度驾临星海音乐厅,这次带领的号称美国传统“五大交响乐团”之一的费城交响乐团,则是首次到访广州。那天晚上,还有被大师收为爱徒,刚刚声名鹊起的郎朗助阵。
费城交响乐团的优秀,不用我在这里赘述。在美国不长的历史当中,费城交响乐团的历史长达一百多年。在历任音乐总监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了极富特色的“费城之声”。什么是所谓“费城之声”?在8年前这场演出的现场,它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再说艾森巴赫先生跟费城爱乐乐团演绎的这版肖斯塔科维奇第五,很显然,他们并不准备准求什么所谓正宗的“苏俄风格”,而是完全另起炉灶,某种程度上甚至解构了作品,打上了深深的“艾森巴赫”烙印:整个演奏虽仍然大开大合,强调强烈的对比,但已经完全脱离了作品的社会时代背景,特别个人化,情绪化,更像是对个体人性中的纠结、挣扎直至战胜自我,得到解脱的细致入微的刻画。这使得观众反而特别容易理解作品的精髓,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刻画中或多或少地找到自我。
德国人指挥美国乐团演奏苏联作品,收到了奇效。
回顾完这些令人难以忘怀,无可替代的现场实况,更令我神往明年10月21日和22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广州音乐会,特别是由天才的安德里斯·尼尔森斯指挥,会有怎样的现场?创造如何的历史?!
最后,还是以一段Bonus Track结束本期的内容:同样是在2008年6月6日,音乐会的最后阶段,艾森巴赫在数不清多少次谢幕之后,率领费城交响乐团返场演奏了瓦格纳的《罗恩格林》第三幕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