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人惊为天才,他被人奉为大师,他被人说成疯子,他被人讽为白痴。
如果你不知道他的故事,他看上去就是一个干干净净爱弹钢琴的大男孩,他个矮,头大,显得有点拙。他不善表达,不懂遮掩,不通世故。
你很难去想象,那些赞美与贬低指向的是同一个人。他身上有一种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天真特质。同时,他身上还背负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荣耀史,及各类扑朔迷离的众说纷纭。从顶峰到谷底,经历瞩目与冷寂,饱受非议十余载,短短的三十年,他像是过完了别人的一生。
他,就是沈文裕,一个立志要成为世界级大师的钢琴家。
天才白痴
天才,天赋异禀。沈文裕的学琴之路完美地诠释了它。5岁,一天晚上,父母在家看电视剧《楚留香传奇》,第二天下午,沈文裕在玩具钢琴上将该剧的主旋律几乎不差地弹了出來。6岁,师从刘建平,学琴未足一年,轻松通过钢琴专业6级考试;9岁,在四川音乐学院举办独奏音乐会;11岁,远赴德国留学,随后师从凯沫林;17岁,获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钢琴大赛银奖,时为大赛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18岁,摘得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钢琴大赛桂冠,同年在美国音乐殿堂卡耐基音乐大厅举行独奏音乐会。目前,在卡耐基音乐大厅表演的中国钢琴家只有殷承宗、郎朗和李云迪,而沈文裕就是第四位。
“他这个孩子不像一般的孩子,他就喜欢弹琴,哪有一般的孩子那么喜欢弹琴的?”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说。她坦言从没见过沈文裕这种天才,并将自己比为“地才”。沈文裕的父母亲与钢琴无缘,没有家族的遗传,除了天才二字可形容他,任何其他词汇莫可名状。的确很难找到这么爱弹琴的孩子,还弹得这么好。
在德国,由于学校里的功课压力比较大,练琴时间奇缺。沈文裕经常利用空隙时间创造条件练琴。条件所限,他不得不经常在自己的腿上做空指练习,常常练着练着就忘乎所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身体随着音乐摇晃,手指在自己冥想的键盘上飞舞。他全然忘记周围还有同学们。因此,他获封为“疯子”。这个“疯子”能够随时随地与音乐在一起。
除此以外,“疯子”沈文裕在生活方面的低能也是非常突出的。留学期间,同龄孩子中只有沈妈妈随时随地跟班,沈就像个超龄儿童。一个德国师弟嘲笑他“什么都不会,以后只能上街要饭”。回国后,沈曾自己去理发,但后来理发店搬走,就“太远找不到了”。香港曾有音乐会想邀请沈文裕,他提出母亲也得随同前往。主办方的一位欧洲女士对此很不耐烦,告诉沈文裕必须独自出席,“你是男人,不是Baby了!”这种状况与沈父肖元生对天才及成功的理解不无关系。送沈文裕出国前,全家人一起看了录像电影《闪亮的风采》。沈文裕关注的是,主角被父亲要求去挑战号称“世界上最难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最终作品是勉强练成了,人也落了个精神崩溃。这故事让沈文裕害怕,但又着迷。而肖元生却从中看到另外一层:男主角独自留学,缺乏照料,生活过得一团糟。
肖元生还看过一些天才大师的传记,不乏有才华横溢,生活随意的大师。他深信,“所有成功人士都要全身心地做一件事情,才能做到出神入化。”他认为:“每个突出的人物肯定要有很多人帮助,比如刘翔,郎朗,后勤的事比弹琴的事还多。”沈父的思想确定了一家三口的分工。母亲涂镜屏全方位照顾他的生活,父亲则负责提供经济支持及对外事务,他们包揽了沈的所有后勤事务,沈文裕只管专注弹琴。沈文裕对钱没概念,出门不带钱包,对生活没概念,离开父母不能自理,被讽为生活白痴。
沈文裕承认自己生活与社交能力的欠缺,自己也并不喜欢过多的交际和娱乐,但并不像某些报道里像个弱智那样夸张。另外,他觉得这是他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没有对错,不一定要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考量。(文/采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