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又慧,台湾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国立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学院主修儿童音乐教育。在台期间曾任各级学校的音乐老师,并带领台中一中合唱团荣获第一届「金音奖」合唱比赛全国冠军。亦曾应邀赴北京、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讲学。曾担任台湾全省幼儿园、国小、初中、高中“音乐师资进修课程”讲师,1994年曾获台湾出版界“金鼎奖”。
现任台湾省台中师范学院讲师、美国奥尔夫音乐学会(A.O.S.A)会员、德国国际音乐教育协会(I.G.M.F)特派驻亚洲区会员。
目前定居美国,从事音乐教育。
音乐暖身期:培养孩子一双善于听的耳朵
让孩子爱上音乐,需要很大的投入吗?在郑又慧的眼里,对于处在音乐暖身期的孩子,父母只需动动手为孩子播放CD就可以。她说教孩子音乐,尽量用耳朵“听”而不是用眼睛“看”。“我们家是绝对不开电视的。但在餐厅、客厅和孩子活动区都放有录音机,随时听CD。无论两个女儿是做手工还是玩拼图,音乐是她们永远的背景。”
郑又慧比较推荐莫扎特及巴赫的古典音乐。开始让孩子听音乐时,她会选择单一的器乐曲,以便孩子熟悉每种乐器的声音。例如,小提琴独奏曲、钢琴曲等。在此基础之上,再去听编制较多的曲目,比如交响乐、协奏曲等,孩子才不会觉得“不知所云”。她说民俗音乐和儿童歌谣也比较适合孩子,自己就曾为女儿放过各个国家的民谣,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
如果妈妈家务繁忙,经常忘记换碟怎么办?郑又慧说小孩都喜欢反复听同一张光盘,听得时间长了,他们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
只让孩子听音乐,会不会单调了一点?孩子会不会一不小心就走神?“着重于‘听’音乐时,还可配上一些创造性的肢体律动。我和先生就经常在家陪孩子玩一些音乐游戏。女儿们经常披着丝巾、戴着帽子,在优美的音乐中,翩翩起舞。有时,我还会点一根温馨的蜡烛,伴着橘色的小光,和孩子感受音乐的空灵。或者邀请孩子的朋友们到家里来,几个小朋友天马行空地编音乐剧,即兴表演能力和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孩子有一双敏锐的耳朵后,父母可以带他去听现场版的音乐会。可以先听免费的音乐会,因为不是专业级别,一般办得比较热闹,能吸引住小孩。但是孩子能不能整场音乐会听下来,跟孩子的个性有关。“我的大女儿就常中途退场,二女儿则会从头到尾听完。于是,几乎每隔一周,我都会带她去听大师级别的音乐会。门票不菲,因此当时我基本是‘月光族’。同时,只要有机会,我们都会去看地方戏剧、民俗舞蹈、庙会等,让孩子接受宽广多面的音乐刺激。”
很多家长认为学音乐要趁早,而且学音乐就是学乐器,是这样的吗?郑又慧认为这是一种误区,学音乐不是直接学乐器,也非越早开始学乐器越好。6周岁之前的孩子,视知觉尚未发育完全,对视谱教学感到困难,手指肌肉也无法胜任键盘的精细动作,不建议开始学弹奏乐器。
那么孩子可以按什么步骤学乐器呢?“5岁左右,孩子们可以上音乐团体班,学习简单的敲击乐器(各种鼓乐,三角铁等)。在团体里,孩子的压力较小,对家长而言也较经济。如果直接选择专业的一对一钢琴、提琴的学习,其实就是提前结束孩子学音乐的过程。我每年教授一两千的学生,学得早的孩子,95%都提前结束了,甚至短短几个月,孩子就再也不愿碰任何乐器,非常可惜。越早学夭折率越高,回头率越低。所以,建议先让孩子们在团体音乐班‘暖身’两年左右,再进行专业的乐器学习。”
从蜜月期到厌倦期,了解孩子的规律
孩子在团体班里暖身后,想开始专业学习了,一般家长都会让孩子跟随专业的老师学习,此时,很多家长都会松一口气:“有专业老师带着孩子学习了,我可以不管了!”郑又慧建议父母一定要陪孩子一起学一段时间,为什么呢?“家长亲身体验,了解其难度和窍门后,就不至于在家里训斥孩子‘这么简单的,你怎么都不会呢’,同时,一起学习,回家之后一起切磋交流,会让孩子有多了一个同伴的感觉,学起来比较轻松愉快。初学时,我们也可以帮助孩子纠正手腕的姿势、手指的角度,甚至坐姿。两三个月后,当孩子学习情绪稳定,能掌握学习状况时,父母陪同与否就不重要了。”
不过,对许多孩子而言,对乐器新鲜好奇的“蜜月期”很短暂。当他听到优美的音乐时,会幻想自己也能弹得那么好,但实际操作比较难实现。可能他学了很长时间,连基本音符都弹不好。
如何让孩子从乐器“蜜月期”过后的失落、沮丧走出来,尽早进入“适应期”呢?“我会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吸引孩子。钢琴的琴键很复杂,音符太多,我就让孩子们在琴键上贴上贴纸。将音符分组并贴上不同颜色的贴纸,如DO音贴红色,RE音贴蓝色,音符立刻类化为简单的事。我记得,小女儿4岁多,小手还握不稳笔,都抢着将贴纸写上音名。先建立五线谱的基本概念,学乐器就会轻松许多。”
“我也常用奖励的方式,慢慢帮助孩子养成独立练琴的习惯。小女儿直到6岁时还未拥有自己的芭比娃娃,因此相当羡慕其他小朋友。于是,我们就约定:每弹一次琴就能得到一个贴纸,三十个贴纸就能换到一个芭比娃娃。为此,她练得又勤又高兴,一个月内就得到了礼物。”
每天练琴,是父母和孩子面临的重大挑战。老师一般会要求每天练习一个小时。但孩子们很难了解长时间练习的意义,常常无法坚持,这时父母该怎么办?郑又慧的做法是:“我为女儿们换了一种方法,不以时间来限定孩子,而是以‘次数’来帮助她达到目标。初学时,每天将一首曲子弹两次,会比较轻松愉快。随着年龄和学琴时日增加,慢慢增加次数,例如一首曲子弹三次四次……但别增加太快,以免反弹。”
将时间换为次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练习的愉快程度,但这也抵不过练习乐器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有一个可怕的厌恶期在前面等待。“但即便我用尽办法,两个女儿在练琴两年后,同时从‘适应期’走到‘厌倦期’。‘我最讨厌钢琴!’‘我再也不想学钢琴了!’面对女儿们的怒吼,我深刻地反思一番。可能是我觉得她们有音乐天分,加过量作业而导致的后果。我冷静地考虑,并和她们协商之后,决定暂停三个月,这期间她们可以完全不必碰钢琴。但每天,家里还是继续播放音乐。”
当孩子们学乐器的厌倦期来临,很多家庭都不免发生一些“冲突”,一边是父母强迫着练习,一边是孩子坚决不练。这是最考验父母智慧的时候,这时的处理直接关系到孩子跟某一乐器以及跟音乐的关系。
“三个月后,姐妹俩分别都说‘妈妈,我还想继续弹琴’,这次,我相当谨慎,每首曲子只要求她们练习三次。这段过渡期,姐姐每天练二十分钟,妹妹练三十五分钟,但比之前每首弹六七次好许多,并且她们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练习的。”郑又慧告诉家长:“大部分孩子都有学琴的‘厌倦期’,家长一定要沉住气,千万别催促指责,‘已经花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不学不就白费了吗’,事实上,学过的已经渗透在孩子脑海之中,基本是不会忘记的。而且,当孩子停一段时间再回来时,他会有另外一种领悟和心境,会弹得更好。”
被音乐丰富的人生更多彩
从小听音乐、接受音乐熏陶时,孩子练就一双好耳朵,听语言就会有额外的收获。郑又慧的小女儿上幼儿园小班时,家里来了客人,她还困惑地问:“爸爸,今天的叔叔讲的英文,和上次来的叔叔讲得不一样!”原来,上次来做客的是美国朋友,而这次则是从澳大利亚来的。因为女儿练就了一双敏锐的耳朵,所以她在日后学习英语和法语时,都学得又快又准。
音乐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即兴表演能力、模仿力、节奏感和创意能力都得到了开发。郑又慧的小女儿小学二年级时,原本准备带她去考学校的音乐班,结果因为一些事情,错过了报名时间。于是,就让她去舞蹈班试了一下。小女儿完全是“裸考”,之前从未接受过任何舞蹈训练。老师放着音乐,让她表演一个捡东西的动作。结果因为女儿的即兴表演能力还有节奏感都很强,一下被选中。此后,她的女儿迷上了跳舞,跟着专业老师学习了7年。学舞蹈之后,很少有时间弹琴,但听音乐一直是她放松的方式。令她很惊讶的是,女儿之前学过的弹琴也一直没有忘记。“前段时间,我们家新添了一架钢琴,我邀请她四手联弹。小女儿只用了十多分钟,就慢慢熟练地弹起来了,她很惊喜‘哎呀,妈妈我真的没有忘记啊’。”“我的大女儿在高中后,因迷上了科学研究,也没有继续学钢琴。但在大学期间,大女儿组织了一个乐团,她负责弹键盘,经常演出。音乐作为纽带,让她的领导力和创造性都得到了体现。儿时的熏陶和浸染,已经让音乐自然地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采访结束之际,蒋雪儿告诉记者,“未来我还无法想像,但现在我能肯定的是,学习古筝不仅是让我掌握了一门才艺,更重要的是让我有机会在舞台上将自己展现给大家并赢得大家的掌声,我觉得这才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