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丽梅
蜚声国际乐坛的小提琴演奏家宁峰今年将在全国多座城市进行巡演。身为伊丽莎白女皇国际音乐比赛、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等多项国际大赛的获奖者,宁峰积累了丰富的比赛经验,在准备比赛、临场发挥方面有很多独到的体会。
音乐是打动评委的惟一语言
10年前,宁峰以完美的技巧、对音乐深入的理解以及丰富的舞台表现力获得第51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他总结,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这个比赛的难点主要有两个。
一个难点在于曲目量大。第一轮比赛的曲目都是小提琴技艺的试金石——巴赫、帕格尼尼的无伴奏作品和莫扎特的一首协奏曲;第二轮比赛每名选手需要演奏一整套的独奏音乐会曲目,其中必须包括一首完整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一首专为这一届比赛而作的意大利现代派独奏小提琴作品和一首帕格尼尼的炫技乐曲;第三轮比赛的曲目包括一首必选的帕格尼尼《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在规定曲目中自选的大协奏曲。他说,“一般学生的曲目量达不到那么多,需要至少提前半年来做准备。我在学生时代参加比赛、开音乐会都比较多,基本上一年参加两个比赛,积累的曲目量相对较大。”
另一个难点是曲目的风格差别很大,有古典时期的、浪漫时期的、当代的,有帕格尼尼的三首炫技作品,也有内容深邃的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些曲目需要选手在一周之内成熟地展示出来,相当于以非常高的质量开好几场独奏音乐会,压力还是很大的。
他分析,“要客观、合理地掌握不同风格,恰如其分地展现作曲家以及那个时代的特色,需要做大量的功课。比如,我在决赛中演奏的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它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风情,必须把那种味道表现出来,把其中蕴藏的深邃的情感挖掘出来,以音乐而不是技巧打动评委。”
舞台经验助他摘得首奖
宁峰回忆,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有来自世界各地的55名青年演奏家参加,其中包括4名中国大陆选手和3名中国台湾选手。“竞争非常紧张激烈。记得第一轮比赛之后,一位在台下观摩的朋友告诉我,当我演奏完帕格尼尼《第24首随想曲》的一段左手拨弦变奏之后,评委席就发出了一阵惊叹‘WOW!’,后来大家议论,我十之八九会获得’最佳帕格尼尼随想曲奖’”。
复赛只有两成选手晋级,宁峰是惟一的中国选手,演奏的整个时长近一小时,每位选手赛前与钢琴伴奏排练的时间仅有一小时,这也是对选手的一种考验。“复赛中有帕格尼尼比赛历史上第一次特约一位当代作曲家谱写小提琴独奏曲——意大利作曲家A.Corghi创作的《切分音》。虽然是小提琴独奏,但作曲家却像写钢琴谱那样,用了两行五线谱来谱写,上面一行是用弓演奏,下面一行同时用左手拨弦演奏,对它的理解与演绎方式和古典时期的作品完全不同,主要靠感觉与经验。”本届组委会为这首作品特意设立了一个“现代作品最佳诠释奖”,最终,宁峰和获得这个奖项的选手只差一分。
进入决赛的6名选手中有5名是亚洲人,其中韩国、中国和日本各一名。“我的年龄最大,我的优势在于舞台经验多一些。决赛前与乐队排练帕格尼尼的协奏曲时,我刚刚拉完第一乐章的前半部分,乐队队员就开始为我鼓掌了,这给了我很大信心。在决赛中,我是整个比赛中惟一一位由于观众反应热烈而不得不返场谢幕的选手。”宁峰笑言,决赛结束之后近深夜,本以为不会在当天宣布结果,他和一位韩国选手决定出去喝一小杯。“可是,我们点的饮料刚上来,组委会就打来电话,让我们马上回去等待宣布比赛结果。因为不懂意大利文,我稀里糊涂地上台领奖三次,却不知道究竟得了什么奖项。直到第三次领完奖,我才有机会问站在我身后的一位评委,他一脸惊讶地说:‘你已经拿走了最高奖项!’”
宁峰总结,在高手如云的比赛中难免会紧张,只能尽量多地做好准备,赛前要多上台演奏、积累舞台表演经验,在每次犯错误时及时总结,下次不要在相同的地方再犯错。“我辅导学生时,会让他们经常用比赛的曲目开一些音乐会,我对学生说,参加比赛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奖和成名,而是为将来成为优秀演奏家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