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5日,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座无虚席,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组建的“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举行了建团十周年庆典音乐会。音乐会在乐团“回忆”与“创新”中,在观众的掌声中顺利落下了帷幕。
短短两个小时的音乐会,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民乐的魅力。耳目一新的创作和改编,将传统元素、观众审美与时代精神进行了巧妙的结合。这是一次民乐演奏多元化的视听盛宴,也是一部实现民乐梦的时代进行曲。
经典.新梦想
馨忆乐团合影
中国民乐是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流中沉淀下来的艺术瑰宝。早在几千年前,民乐就已经“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而且是宫廷之上的“常客”。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民乐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令人遥想却又遥不可及。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市场的发展与繁荣,以及民乐工作者和爱好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的传统民乐又重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馨忆”正是这样一支为了中国民乐而不断付出的专业民族室内乐团。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均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优秀的艺术修养。这十年的磨合与成长,让他们在对民乐的诠释上不断地碰撞出新的火花,也让彼此之间建立了一种独一无二的信任和默契。
这场音乐会是他们十年来的总结,更像是一次他们对民乐梦想与追求的最直接的表达。音乐会的每首乐曲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与编排,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古曲《十面埋伏》、二胡移植曲《蚂蚁》、江南丝竹《三六》等这些传统曲目,都曾滋养过几代人的精神世界,让老一辈的观众倍感熟悉、亲切。而情景五重奏《野蜂飞舞》经过巧妙改编,让年轻的一代眼前一亮,切身感受到了看似束之高阁的民乐所焕发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然而,诸如此类的民乐作品所传递的历史烙印与人文情怀,不是单纯的琴技可以诠释的,而是应通过解读乐曲本身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去品味。这一点除了每位演奏家的基本功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文化底蕴去理解和感受。
这么多年来,乐团成员在老一辈优秀艺术家的教诲和影响下,不断成长,对民乐的演释和对民乐背后意义的理解也不断成熟。
“闵老师,我们想你了!”这是乐团在演释闵慧芬大师代表作品之一——《黄梅小调——打猪草》之前,副团长朱宇虹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对闵老师的想念,也是对每一位像闵老师这样给予乐团帮助的老师们的感激。
代代相传,世世绵延,中国的传统民乐就是在这样的传承中,延续着经典,开创着新的风貌。
多元.新风貌
乐团所属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始终坚持着“传承经典、引领时尚”的企业文化,在业界得到了广泛认可,也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口碑。乐团秉承企业文化,不断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发展的全新创作模式,让观众可以欣赏到别样的民族音乐。
像情景剧形式的《野蜂飞舞》、融合沪剧与口琴的《江南》、即兴演奏的《自由探戈》等曲目,恰到好处地将民乐、说唱、表演融为一体,这种多元化的演奏形式使民乐在传承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其中,由驻团作曲家张梦改编的《上海回忆》广受好评。通过兼容并蓄的上海特色将乐曲重新整合,再现了老上海旖旎风情与现代魔都的时尚潮流。这种艺术的魅力让在场的观众赞不绝口,掌声连连。
此次音乐会的多数曲目都打破了民乐固有的模式,在多元融合地展现民乐的同时,也让观众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民乐与地方戏曲、舞台艺术相融合,以及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艺术美感。
原来,民乐可以如此风情万种,民族文化可以如此充满魅力!
创新.新发展
多元化的创新理念使“馨忆”在这些年中不断地创新求发展,为将更好的民乐带给观众而努力。观众的期待同样也是乐团成员前进的动力,创新演绎、雅俗共赏的音乐更能在历史的长流中留下痕迹。
因此,乐团积极参与上海音乐厅“星期广播音乐会”“音乐午茶”“玲珑国乐”等系列品牌演出,也与东方艺术中心、上海交响音乐厅、进一步的合作,为社会大众带去了一次次美与动听的享受,真正做到“民乐、无处不在;美、无处不在;发现音乐、发现美、发现生活的精彩”,这也是此次音乐会的意义和目的。
无论是前十年,还是接下去的十年,抑或是未来的每一个十年,“馨忆”都将秉持创新精神,让中国的传统民乐真正走入大众的生活,走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如今,中国的民乐文化正一步一步地走入世界人民的视线之中。自成立以来的十年,乐团的足迹踏遍了五湖四海,不仅走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海亚信峰会,也远赴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巡演,皆受到了当地人们的喜爱与赞颂。
十周年音乐会已经在鲜花与掌声中画上了句号,而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又开始了新的忙碌。未来,他们仍将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共同努力,为普罗大众呈现更精彩的民族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