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每年的澳门国际音乐节的年度歌剧大制作都会有“大撞车”。去年意大利贝里尼的《诺尔玛》,就正好“撞”上了一个月前国家大剧院版《诺尔玛》的首演,甚至饰演女二号的都是同一个女中音演员;今年,刚刚于昨晚为澳门国际音乐节作谢幕大戏的法国大歌剧、古诺的《浮士德》,又“撞”上香港去年“法国五月节”上香港歌剧院上演的《浮士德》。
与去年的《诺尔玛》直接租用都灵歌剧院的制作不同的是,此次的《浮士德》版本是澳门国际音乐节与芝加哥歌剧院的联合制作,是一个全新的属于澳门国际音乐节的舞台制作首演,意义自然也是提升了一个层次。看惯了国家大剧院的歌剧制作,往往会对其他地方的制作需要一个审美的“适应”阶段,但这个澳门版的《浮士德》很快就能引人入胜。第一幕大幕拉开是墙面斑驳残破的教堂,年老体衰的浮士德博士正在研究着几具尸体,当他呼唤魔鬼时,竟然一具尸体“复活了”,梅菲斯特的“意外”方式第一次亮相,意味着它还有更多的“神出鬼没”更多的“不可思议”令人称奇。梅菲斯特给浮士德的回春药,也非常意味深长,他拿起浮士德准备自杀的毒酒杯再配入一些药剂,烟雾升腾后,浮士德一饮而尽,再次青春焕发……梅菲斯特在戏弄士兵时直接拔下正在狂欢节上巡游的圣塞巴斯蒂安被乱箭穿身的箭杆,神像身上竟然淌出了美酒……总之,这个版本对梅菲斯特的人物设计是非常有趣和意味深长的。
令人稍觉遗憾的是饰演浮士德的墨西哥男高音迭戈·施华的演唱稍嫌吃力,相反饰演玛格丽特的女高音乔治亚·雅文则给人一次次的惊喜,尤其是全剧最出彩的“珠宝之歌”一开始那段激动得颤抖的花腔,多数女高音做不到。